馬加慶 俞志成 呂樂春
【摘要】隨著我校醫學機能實驗學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結構等方面的改革,經過不斷努力和探索,建立了醫學機能實驗學的新考核體系,對全面檢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驗教學質量,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起到顯著作用。
【關鍵詞】機能實驗 考核體系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2C004)。
【中圖分類號】G64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07-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意識的增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成為醫學院校實驗教學努力的方向。醫學機能實驗學將傳統的、獨立的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3門實驗學科合為一體,形成了一門跨學科、多層次、高水平的綜合性學科。本學科是以實驗為主導的新興學科,現醫學院校已陸續開設了這門課,其“三理”的綜合深受同學的歡迎,使學生能從實驗中領悟從基礎到臨床、從基本操作到科研實踐的方法,培養其綜合實踐的能力。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正確、客觀評定教學效果未形成統一的指標體系,值得廣大機能實驗教學者共同摸索。
1.我校機能實驗學傳統考核概況
機能實驗學教學改革以前,實驗課主要依附于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理論課內容,實驗課內容必須與理論課相配合,以驗證理論和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術為主,各學科獨立授課使系統完整的知識被人為地分割開,不僅浪費資源,還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驗成績僅占各學科總成績的20-30%。機能實驗學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體系后,我們編訂了教學大綱,出版了正規的教材《醫學機能實驗學》,為進一步探索新形勢下的實驗教學規律,培養綜合性的創新人才,我們對醫學機能實驗學的考核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2.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
我校于1999年就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3門學科的教學實驗室合并組建了機能學實驗室,但實驗教學內容并未真正融合,還是各門學科各自負責,并未真正整合,存在實驗教學資源浪費、重復等弊端,也并未真正達到培養綜合性和創新性人才的目的。經過不斷努力,2006年以來對三理實驗進行整合,首次形成了機能基礎驗證性實驗及綜合實驗教學并行的模式,但是還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實驗為輔的教學模式,機能實驗教學中心也并未真正獨立,還是掛靠于教研室,教學人員還是由三理的全體教師組成。從2006年以來至今,隨著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我中心不斷完善、改革、整合教學資源,形成了現在的以綜合性實驗為主,基礎驗證性實驗為輔的教學新模式,教學人員也形成了機能實驗中心專職教師為主,三理教師兼職為輔的新模式,組成了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實驗教學為主要手段的新課程——醫學機能實驗學,編制了教學大綱,以獨立課程形式納入教學計劃,獨立開課,獨立考核,現在是我校主要的基礎必修課程,機能實驗中心也相繼成為校級、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3.教學內容改革和組成
醫學機能實驗學作為獨立的基礎必修課程以來,我們不斷優化教學內容,重組新的課程體系。該課程融合了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的主要教學內容,開發出一系列的綜合性實驗,從而減少驗證性實驗的開設,有利于培養綜合性人才。該課程現由機能學基礎實驗模塊(占總學時30%),機能學綜合性實驗模塊(占總學時70%)組成,以基本實驗為基礎,綜合性實驗為核心和重要考核內容。本學科第一模塊總學時90學時,第二模塊36學時。
機能學基礎實驗是通過少而精的經典實驗對學生進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訓練,從而使學生掌握本課程常用儀器設備的基本操作方法,熟悉基本實驗原理,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結果及收集、整理實驗數據的能力。開設有實驗動物的基本操作技術、人體ABO血型的鑒定、人體血壓的測量、神經干動作電位的傳導、呼吸和血壓的調節等實驗。
機能學綜合性實驗是通過較復雜的、實驗項目較多、難度較大的融合多學科理論的綜合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分析、綜合和總結,以研究生物體正常機能和代謝、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及其發病機制和藥物作用的規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培養創新性思維。開設有高鉀血癥、失血性休克、呼吸功能不全、量效關系曲線、鎮痛藥和解熱鎮痛藥的作用比較、有機磷酸酯的中毒與解救等多項實驗。
4.新考核體系的建立
我校醫學機能實驗學作為一門獨立體系的基礎必修課,第一模塊占6學分,第二模塊占4學分。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我們根據教學大綱摸索出一套適合我校醫學機能實驗學考核評價的考試體系。
機能實驗學考試內容緊扣教學內容,最終總評成績由3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包括隨堂考勤和實驗操作考核)、實驗報告考核和期末筆試考核,分別占總成績的30%、30%、40%。具體考核方式與評分辦法如下:
第一模塊課程目前分為2個階段授課,分別在第三學期和第五學期進行,第三學期為機能學基礎實驗,占30學時,共6次試驗,有3次實驗報告。第五學期為機能學綜合性實驗,占60學時,共9次試驗,有8次實驗報告。第五學期結束行理論考試和計分,兩個階段共15次試驗,11次實驗報告。平時成績每次以5分計,共75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30%。實驗報告成績每次以5分計,共55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30%。期末筆試考核于第五學期末進行,卷面成績為100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40%。
第二模塊課程目前于第五學期授課,為機能學綜合性實驗,占36學時,共5次試驗,有4次實驗報告。期末結束行筆試考核和計分,平時成績每次以5分計,共25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30%。實驗報告成績每次以5分計,共20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30%。筆試考核于學期末進行,卷面成績為100分,總評時折算為總成績的40%。
平時成績和實驗報告考核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實驗結果的整理和書寫、分析能力。為了統一評分體系,我們制定了詳細的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平時成績和實驗報告評分標準
期末筆試考核是以實驗考試筆試的成績來反映學生對實驗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與傳統的考試相比,我們的考題具有全面、多樣、靈活的特點,范圍主要包括:實驗目的和原理,對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描述與分析,給出某一實驗的觀察指標或圖形請同學進行綜合分析和解釋等等,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1]。
綜上所述,我們從實驗教學體制改革入手,對實驗教學模式和組成進行分析,結合實驗教學大綱和我校實際,建立了醫學機能實驗考核體系,改變以往傳統考核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檢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驗教學質量,經過幾年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劍峰,馬絮飛,楊貴忠,等. 改革教學體制,建立醫學機能學實驗課考核體系[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2):178-179.
作者簡介:
馬加慶(1981—),男,實驗師,碩士,主要從事機能學實驗教學和相關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