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養飛
【摘 要】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集信息技術和探究式教學的優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探究式教學模式事實的一般步驟:情景導入——思考討論——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歸納總結。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
教師要積極完成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數學創新精神、數學創新能力,同時還要注重鍛煉學生運用數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提高。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始終將學生擺放到主體位置,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引導作用,同時要將學生自主探究作為主線,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
1情景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前,教師可以認真研讀文本教材,以學生的內心需求為依據,采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各種情景,如多媒體課件、幾何畫板、網絡教學資源等,從而使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情景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培養。情景導入,就需要教師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各種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夠使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如自然情景、問題情景、虛擬實驗情景。通過創設的情景,能夠給予學生親眼觀察、用心分析、動手操作的機會,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
2思考討論,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在課堂上,教師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是為課堂教學提供服務的,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活動,給予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認識到解決問題過程中運用到的數學概念和規律,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作為當代的數學教師,要能夠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找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使信息技術在探究式教學中扮演“表達工具”的角色,從而完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同時還能夠確保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意見能夠有效表達,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更要有針對性地運用信息技術,從而不斷提高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3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信息技術展示創設的情景,如利用幾何板操作實踐,利用信息技術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學生學習的情景,選擇恰當的時機,提出問題。在面對問題時,教師要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且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究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和空間,使學生能夠放飛各自思維,而不要求計算、證明。討論不能無休止,還是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預留時間給學生。當學生已經提出足夠多的方案時,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的代表闡述自己的設想方案。教師搜集、匯總學生的方案,并要將全部方案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選擇不同的方案,引導學生采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淘汰不可能的反感,進一步篩選出可能的方案。
4探究,使學生見證知識的生成
對于篩選出來的可能方案,教師要讓學生用嚴密的計算和證明的方法,驗證方案的有效性。假如學生的信息能力較強,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用信息技術來表征最后的方案。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一般會采用信息技術的文字處理工具、電子文稿編輯工具和網頁制作工具進行知識重構,使學生見證知識的生成,同時還能夠使學生準確的把握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點,從而構建良好的數學知識體系,為學生學習深奧的數學知識作鋪墊。學習數學知識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學習想象力,而當前高中階段的學生想象能力非常有限,無法滿足數學知識對于想象力的要求,因此教師要盡可能的將數學知識的展現于學生面前,使學生見證知識的生成,從而更好的理解知識,完成知識的內化,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能力。
5歸納總結,疏解學生的思緒
教師要認識到歸納總結的重要性,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將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重新展示于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梳理大腦中的思緒,使學生完成遷徙,舉一反三,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能夠順利地解決類似的問題。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夠將解決問題,但是對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是很清楚,甚至解決問題的過程糊里糊涂,因此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將問題的解決過程演示給學生觀看,使學生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方案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探究學習的優勢,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
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生活相關的計算公式、規則的復雜應用教學,如相遇問題、解方程問題等,對信息技術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體投影設備、網絡環境、計算器、幾何畫板等數學探索工具等,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熟悉適用word、計算機、幾何畫板、網絡交流討論工具等。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教學方法,從而構建完善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亞娟.信息技術環境下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