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珍海
【摘 ? ?要】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從中職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語文教學要始終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提出中職語文有效性教學應以專業化為導向,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考評制度方面實現“專業化”,從而提高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性教學 ?中職語文 ?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22
近年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相對專業課程來說,中職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明顯滯后。由于課時的減少,學生興趣不濃,關注程度的降低,職校語文教學的無效問題和低效問題嚴重,現狀令人堪憂。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
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受到不同程度的輕視,語文課在夾縫中求生存。許多學校多年來使用一種教材,所選篇目不夠嚴謹,內容陳舊,脫離社會學生實際的需要。大多數學校無論是就業班,還是職高班都是使用的一套教材,沒有很好地結合專業區分使用,大多數教師也不敢擅自調整教材內容,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模式僵化。相對專業課的一體化教學、實操教學,語文課堂缺乏生機,導致語文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對語文毫無興趣。
中職校的多數學生都認為“語文教學與專業沒關系,是浪費時間,只要學好專業即可”,而想升高職的學生卻認為“老師要顧兩頭,教得困難,我們學得也困難”。正因為這樣,職校畢業的學生大多數依然錯字連篇,書面表達能力低,亂用詞語、語法錯誤的現象隨處可見,口語表達往往也詞不達意。
中職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與社會的人才需求規格尚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針對中職語文教學現狀,筆者認為中職語文教學要注重實效性,就要體現各專業的特點。只有結合專業教學,才能更好地適應中職教育發展的方向,體現職業教育的特性,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中職語文有效性教學應確立專業的導向性
為專業服務是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中職學校的任務是為社會輸送有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社會對中職畢業生的要求是:既掌握某一領域的專業基礎和基本技能,有實際操作的能力;又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具備學習、就業、工作轉崗和創業能力。作為基礎課程的語文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體現和滿足這些要求,實現專業化,確立以培養能力為主的“專業化”導向,即把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與專業的“職業化”訓練緊密結合起來,突出專業性,“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實現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為專業服務的宗旨,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文化素質,“為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這既是完成職業教育的培養任務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發展的重要目標和要求。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中等應用型專門人才和勞動者,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的特色:專業性與技能性、市場導向性與素質導向性的有機統一。
中職語文教學由于學生起點低、課時少等特殊性,決定了它與普高相比,應更加重視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技巧,“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提高語文應用能力”,發展那些可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適應職業的“綜合職業能力”。
三、中職語文有效性教學的策略
1.樹立職業崗位理念。
在中職學校不少語文教師仍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語文課堂教學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學過程重知識輕能力,重傳授輕探究,重共性輕差異,重課內輕課外,高耗費低效率。這種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尤其是“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與當今的專業課改革相距甚遠。因此要改變中職語文教學現狀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的中職崗位教學理念,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聯系實際,加深學生對讀寫基礎與口語交際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培養實用性人才。在使用教材時應始終抱著培養學生能力為宗旨,讓學生多參與教學,在實踐中培養能力。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苯處煹闹鲗ё饔貌皇墙o學生“魚”,而是教會他們怎么“漁”。如教材每個單元安排有4~5篇例文,教師可根據學生專業選擇其中的一篇例文和學生一起分析,余下的幾篇例文可放手讓學生來分析,教師稍加指導,課堂中可多讓學生閱讀、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做練習,甚至安排學生當“小老師”。讓他們在具體的實踐中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2.制定切合專業的教學目標。
筆者認為要實現有效教學就應該把“專業化”作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目標是學習的動力,中職生基礎比較薄弱,各個專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職校語文教師看似工作輕松,往往給2~3個專業班學生上課,因此,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目標的制定上,要把語文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專業教育要求結合起來。不同的專業有自己不同的特點,對語文教學也有不同的專業要求,這就要求在具體的語文教育中,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兼顧專業教育的要求,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在教學《雨中登泰山》一文時,不同的專業應有不同的側重,旅游專業應側重文章所蘊涵的豐富的美學內容的分析,教學時也可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語言表達上,甚至模擬導游帶領大家游泰山;財會專業可側重于謀篇布局的分析,讓他們訓練思維能力;而計算機專業,則可讓他們多朗讀優美的文段,賞析優美的語句,培養他們的文學興趣。
3.選好與專業有關的教學內容。
中職校學生大多重視專業課,而往往忽視文化課,尤其是厭學語文。這時語文教師就要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以專業為突破口,巧妙地把語文與學生的專業聯系起來,使教學內容現實化,即以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發展的最新例子、事實、插圖等來充實教材內容,在內容中考慮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環境和自然環境,盡可能實現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利用學習者的意愿來掌握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較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語文課的興趣。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本的使用者,就應該根據專業挑選或編寫“專業語文”教材。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自主愉快地學習。
4.采用多元評價制度。
大多數職校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估,也只是以學生考試的平均分、升學率或合格率來考評。結果,教師死教,學生死學,考試死背,愉快的學習成了受苦訓練。甚至考前(高一高二“統考”、高三高職考)師生聯合猜題,投機考試。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沒有提高,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日趨淡化。試想,如果電財專業、商務專業的學生,沒有一手好字,甚至連端正清晰都談不上,口語交際能力低下,甚至于企業文書都寫不好,甚至文句不通。這樣的語文教學肯定不成功,而且學生職業能力差,競爭能力缺乏,用人單位是不歡迎的。由此可見,評價教學效果不是看高分,而是評能力;不是單看一張標準化試卷,而是要從聽、說、讀、寫、專業運用能力多方面綜合評價。如很多學校的語文考核,一般采取平時成績占40%,考試成績占60%的評價方式,以終結性測驗為主要的考核方式,就容易讓學生抱僥幸心理,養成“平時不學,考前突擊”的壞習慣。因此,首先要在總體上打破傳統格局,以平時考核為主(60%),期中期末考試為輔(40%)的多元評價制度。而且平時考核既要評價教師的“教”,又要評價學生的“學”,還要體現師生雙方的“互動”。只有采取多元評價制度,中職語文教學才能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實現有效教學。
作為中職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分析現狀,認清形勢,把握好方向,本著高度的歷史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更大程度地解放思想,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去,以“專業化”為導向,努力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也讓中職畢業生在市場競爭中突顯優勢。
參考文獻
[1]陸磐良.探索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體系[J].教育參考,2005,(3).
[2]凌龍華.語文有味才有位[J].教育參考,2005,(3).
[3]董愛萍,巢擁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改革應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