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晶?沙莉
摘 要:校企合作不僅使得理論和實踐結合更為緊密,而且對高職機械類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本文對校企合作模式下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影響培養目標統一性、學習制度規范性、教學內容一致性、教學方法協調性、教師隊伍共建性等方面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
一、校企合作培養高職創新人才的意義
目前,高職教育模式正由傳統的學院式教育的模式向就業為導向的模式轉變。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與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適應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1]。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需要通過自身扎實的理論基礎解決工程實踐問題。高校和工廠、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可以促進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而且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際工程應用的過程,能夠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2]。本科各大院校機械類學生注重對機械理論的學習、客觀規律的研究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而高職機械類學生培育表現在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夠用,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相應的創新能力,成為企業生產的管理人員,他們需要有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高職院校對高素質、高技能的一線人才的社會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任務更繁重。
二、校企合作對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作用
抓住適合的機會,才能去創新,而機會面前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創新能力是通過實踐過程鍛煉,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上進行培養和提高。校企合作促使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處理問題的過程可以促進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校企合作模式對機械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影響幾個方面。
(1)在高職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上,企業就必須參與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統一性。將從“偏重文化技術和理論知識”轉變成“以就業為導向,技能掌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由于我國經濟正處于迅速發展階段,企業生存的核心是先進的應用工程技術、工藝技術創新。目前,多數校企合作停留在初步階段,合作也只是一頭熱,培養目標的制訂還是以高職院校為主。這樣就造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急需人才出現了脫鉤現象,企業和行業所需得不到滿足。學生雖然掌握了較好的機械理論知識,但是缺乏相應創新的能力,在實際生產中也難以靈活運用。只有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一致的培養目標,才能讓培養的創新型人才適合于企業,企業用人才能更得心應手。學生學習有了明確目標,學習興趣也得以增加。
(2)在學習制度方面,校企協作有利于它的規范性。把由“學校是中心,全日制教育是主體”轉變成“校企協作,施行彈性學制,職前和職后兩者相互聯合”。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 中明確要求學校實現頂崗實習制度。與平時的實習實訓不同的是學生在學校期間需要進行相關機械理論知識準備的階段,學生在最后一年或半年進入相應企業,由企業安排進入相應的工作崗位,學校老師根據學生在企業中表現,給出其頂崗實習評價。制度上的彈性更好地促使學生時間上的掌控,讓學生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崗位熟悉以后,能很快適應實習崗位要求,而且同時降低企業和學校的教育成本。學生在頂崗實習、以后的工作中,能準確地找準自己的位置,及時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甚至可以將創新的能力用于實際的工作當中。
(3)在教學內容上,從“校內課程重視學科性”轉變成“注重學校學習與企業實際崗位工作一致性,以就業為導向”。校企合作中,保證所傳授的知識不與實際實踐脫節,學校根據企業提出所需工作崗位人才要求,制訂相應人才培養目標,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特別針對實踐教學中實習和實訓,加強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聘請企業中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開展專業方面的講座,讓企業中的專家向學生們介紹新的技術、工藝和材料,將當前企業、行業動態讓學生了解。在學校的課程教學中,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提高學生的機械創新興趣。例如,結合企業中實際項目,建立機械創新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布置的創新任務。還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創新競賽等方式,在企業、工廠提供的硬件設備的幫助下,讓學生完成一些科技發明和小制作等,并對其成果進行積極鼓勵,即使是不成熟的成果也要給予相應的肯定。通過參加全國機械創新大賽等競賽項目,總結和汲取有價值的科研、實踐生產經驗。
(4)校企合作促進學生在教學方法上理實一體化的協調性。將 “學習場所為教室、實訓室、圖書室,注重理論學習”轉變成“注重教學做結合,理實一體化教學,就業為學習的主要動力”。在學習方法上側重培養學生清晰的思維,準確的判斷力和反應的敏捷 性;這樣才能具有厚實的解決實際問 題、技術工藝創新的能力。借助企業生產實習基地,利用實訓時間或課外時間,進行參觀學習或動手實踐。將學校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結合到實踐中去,加強理論知識基礎,并從中自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外,校企合作通過另一種形式——“訂單式”培養模式。根據企業的要求,由學校安排一個教學班或部分班級,根據企業所需崗位人才,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學校老師主要承擔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有針對性教授理論,動手實踐技能培養由企業占主角,學生可以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完成陌生—熟悉—獨自完成的過程,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當中,學習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過程中進行創新。實際說明了這樣的學生畢業后到訂單企業,適應性強。這樣更能滿足企業技術更新的需要,學生創新能力也得以充分地展現。
(5) 校企合作實現教師隊伍共建。教師隊伍培養上,將 “教師隊伍以理論教學為主”轉變成“‘雙師型教師隊伍”。機械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教學隊伍,“雙師型教學團隊”中的教師是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養機械類創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學生是否能“零距離”就業,是否能完成可持續發展等,這些都對高職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通常高職機械教師理論知識比較扎實,但是缺乏實際實踐經驗,而教師隊伍實踐能力的提高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產學研”來實現。通過校企合作項目的開展,學校老師深入生產工作一線,經歷和體會工作實際項目的過程,理解工作實際運行的關鍵和要領,讓自身的實踐能力得以提高,從而培養“雙師型”素質隊伍教學團隊。企業與學校合作產品研發、新工藝技術創新,將給企業帶來更多利益。所以,“雙師結構教學”隊伍建設更需要校企合作。
三、結語
機械類高職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校企合作。其合作不但滿足了目前高職教育的發展,而且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尤為重要,為高職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校企合作是培養企業一線所需的高技能型和高素質型高職機械類創新人才的可靠方式。
參考文獻:
[1]申曉龍.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師隊伍現狀分析與對策[A].2010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機械職業教育,2009.
[2]尤祖明,遲 強,潘明財,等.產學研用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108—112.
(作者單位: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機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