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文
【摘 要】小學數學教育是奠定數學基礎的關鍵階段,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階段的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培養學生專心致志、勤思好學、敢于質疑、善于閱讀、準確表達、動手實踐的良好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良好學習;習慣培養
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小學數學教育是奠定數學基礎的關鍵階段,它為未來數學學科的學習、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階段的學習。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應該是小學階段每一位數學教師的一個重要的教育任務。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應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呢?
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事情:一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二是抓好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實施因材施教,關注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需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習慣呢?如何培養學生這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培養專心致志的習慣
專心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上課專心聽講、專心完成作業是學生接受信息、獲取知識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培養學生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需要教師在講課時注意突出重點,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生動形象的語言,形象化的直觀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善于巧妙提問,引起興趣。需要教師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規訓練,注意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出專心聽講的具體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逐條落實。
培養學生專心完成作業的習慣,教師需要提出具體的要求。如認真審題,規范書寫等要求。經常開展優秀作業的展示,樹立榜樣和目標。注意及時反饋、認真糾錯。
二、培養勤思好學的習慣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信心;教師要善于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其產生探索求知,解決問題的積極要求,提高他們進一步探索問題的能力,培養其良好的鉆研動腦習慣。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展現數學本身的魅力,培養學生愛學習的好習慣。
三、培養敢于質疑的習慣
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低年級學生還比較敢問,對不懂就問的學生要表揚。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問,因此教師一旦發現學生練習中的錯誤,要耐心詢問學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勵、誘導、啟發等尊重、愛護學生的方法,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切忌責怪。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發問。啟發學生在閱讀課本和聽課時,把疑難的地方隨時畫出來,特別是對書上的新課敘述部分,使學生養成逐字逐句細看深究習慣,哪怕對一個詞產生疑問也要提出來。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幫助學生克服自卑不敢發問,滿足于一般理解的傾向,教師對各類學生的質疑都要給予鼓勵,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四、培養善于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閱讀數學材料。比如,數學概念應指導學生精讀概念;關鍵詞語重音讀;省略句式補全讀;意思隱含換詞讀。例如,針對低年級,教給學生看數學課本的初步方法。教師可以采用“先講解后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看書的習慣。針對中高年級,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讀書的技巧。
五、培養準確表達的習慣
首先可以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數學語言來敘述圖意,復述題意,說明計算過程和回答問題,逐步做到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隨著年級的升高,可以訓練學生有根有據、有條有理地說明算理,分析數量關系,理由充足地與他人討論數學問題。
六、培養動手實踐的習慣
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的重點或難點,一方面利用形象的直觀教具進行演示,另一方面充分讓學生有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領悟算理,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我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循循善誘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