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亞
【摘 要】本文運用資料收集、訪談和問卷的方法,從幼兒家庭的實際調查情況出發,發現大部分家長對幼兒的家庭教育缺乏正確而理性的認識,長期處于盲目無目標的狀態,而這種局面的存在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需要家長、教師和幼兒自身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關鍵詞】家庭教育;行為習慣;影響;指導策略
幼兒是在家庭、學校、社會三種不同的環境中成長的,而家庭是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目前不少年輕的父母只關注智力發展而不重視孩子良好品德及習慣的培養,有專家曾研究幾個家庭,他們的孩子都挺聰明,但滿口臟話,沒大沒小,蠻橫粗野,使人望而生畏。人家批評了,為父為母的卻說:孩子還小,以后慢慢會好的。其實不然,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的形成就像播種應該及時一樣,也有一個最佳期,而父母的行為對于幼兒也會有著極大的影響。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里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二、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影響
1.衛生習慣的養成
衛生習慣是幼兒的基本行為習慣,是受益終身的習慣,因此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幼兒園、家庭、社會等共同的基本責任。家庭是幼兒生活的第一環境,只有家庭和幼兒園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實踐證明,如果各方面對幼兒所提要求不同,就會相互抵消教育作用,造成幼兒“無所適從”或帶來行為表現的兩面性,造成“一個孩子兩個樣”。因此,家長要正確教育幼兒,要做到家園對幼兒的要求一致。
2.學習習慣的養成
幼兒的學習習慣是指幼兒在學習各種知識、掌握技能等方面由重復或練習而穩固下來并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任何東西都感興趣,但因其年齡小,興趣不穩定,往往只為事物新鮮、奇異的外表所吸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且易轉移,因此,我們在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是非常必要的,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培養,也要講究因人而異,不能千篇一律。
3.禮貌待人的良好習慣
孩子最初的行為都來自對父母的模仿,孩子的禮貌行為當然來自對父母與成人的學習和模仿,要養成幼兒良好禮貌行為,家長首先要做到、做好講話和氣、文雅、謙遜,不講粗話、臟話,盡量給孩子提供一個文明禮貌的生活環境。
三、指導策略
1.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做事經常是三心二意,虎頭蛇尾,比如孩子說要看書,剛拿出來擺在桌上又說要畫畫,剛把畫紙拿出來沒畫兩下,又要去搭積木。如果孩子出現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去引導呢?
一是不要隨便打斷孩子的活動。無論孩子在專心致志的玩看電視還是干其他什么事,大人一定不要隨便去打擾。如果你覺得他的活動已經堅持時間較長了,最好不要大聲命令或強行的制止,可以換一種溫和的方式告訴孩子,或給孩子一個緩沖的余地,讓他有個思想準備。如果隨便打斷,會引起孩子的對立和反感,不利于培養幼兒注意的集中性和堅持性,而這些良好的注意的品質恰恰是日后專心學習的重要條件。
二是不要同時給孩子委派幾件事情。孩子年齡小,不能很好的分配自己的主意,如果安排的事情過多,會讓幼兒干這件想那件結果一件事也干不好。
三是父母適時地做些指導。剛才我們說了不要隨時的對幼兒的活動進行干預,干并不等于撒手不管,家長光是提供空間和材料是不夠的,還要進行適時地指導。比如給他一些提示、鼓勵、檢查或者提出新的要求,這樣有利于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2.培養幼兒文明禮貌的行為
現在都在提倡提高公民的素質,而好的公民素質首先就體現在文明禮貌行為上,所以孩子講文明懂禮貌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的要求。從小的方面,我們的孩子能主動和熟人打招呼、能學會謙讓,我們的心里是不是也有一種很欣慰的感覺呢?
首先,文明用語的使用。讓幼兒會使用“請”、“謝謝”、“對不起”、“不客氣”等禮貌用語。
其次,教育幼兒尊敬長輩。尊敬別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在家庭這個環境中我們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導致孩子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父母辛辛苦苦給予的一切也都是自己理所應當得到的,不知道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更別說尊敬長輩了。并且父母應該做好尊敬長輩的榜樣。
第三,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F在的幼兒缺乏合作意識,在游戲的過程中基本上是自己玩自己的,不會互相幫助也不會合作,但時代要求孩子必須學會合作,因此這種意識必須從小培養。一是父母要為幼兒樹立合作的榜樣,增強孩子的合作意識;二是家長應該想辦法多為孩子提供一些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合作;三是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幼兒不合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我們家長要交給幼兒合作的方法,比如媽媽拿了許多東西上樓,也許孩子并不能主動地來幫助媽媽,這就需要家長適時的引導和適當的提示讓幼兒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么做。
第四,當幼兒有了合作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地肯定,對幼兒進行鼓勵、引導。
3.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一是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二是注意糾正幼兒的睡眠姿勢和不良習慣;三是養成幼兒良好的午睡習慣;四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
(1)從小事抓起,良好的行為習慣很多是表現在細小的事情上的,如餐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隨手關門等有的父母對小時不屑一顧,聽之任之,認為樹大自然直,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2)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要做到,如躺在床上看書、節約用水、孝敬老人等家長必須嚴于律己,為幼兒作出好的榜樣。
(3)做好家園配合。為什么幼兒在幼兒園能夠不挑食、準時午休,原因是幼兒園有較為嚴格的規范,有良好的機制,而家里沒有,所以就有了5+2=0的說法,就是說在幼兒園培養的五天的良好習慣,在雙休日之內全部破壞,這就是我們為什么一再要強調家園聯系、家園互動、家園同步教育的原因。幼兒園和家庭就像是一輛車的兩個輪子,必須朝同一方向行駛,如果背道而馳,那咱們的教育就相互抵消,起不了任何作用。
幼兒期在人的一生中是其個性特征初步形成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階段,它在多方面為人的一生奠定著最重要的基礎。而幼兒期多數是在家庭中渡過的,是靠家庭撫育和教育逐步成長的。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幼兒期的家庭教育,對幼兒的一生來說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階段,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會使他們受益終身。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是在嬌弱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到大以后就不容易改變了。因此作為家長,應該抓住幼兒行為習慣形成的良好時機,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