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紹娟
【摘 ? ?要】構建學習型課堂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種模式轉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尊重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學習地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指導,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有所收獲和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習型課堂 ?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25
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以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很重要,下面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談如何構建“學習型課堂”的一些做法:
一、指導學生學會預習
1.指導學生根據每單元的“導語”、精讀課的“課后思考題”和略讀課文前的“連接語”進行預習。“導語”點明本單元的學習專題,提示課文學習重點,明確讀寫訓練點的作用,方便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去關注課文。讓學生按“導語”對課文認真預習,不僅能使學生學到預習方法,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后的思考題,不僅具體地體現了文章的思路,訓練重點、難點和個性特點,而且有層次地暗示了教學一篇文章的順序和訓練方法,學習方法,是圍繞重點展開的基本功訓練。教師一定要教給學生怎樣借助這些習題,并以這些習題為思維的向導去分析文章的中心所在。久而久之,學生便會通過這些習題掌握怎樣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
2.讀、思、圈、畫。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預習”文字的基礎上,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標記。如:文中的生字詞可以用“—”標出;需要著重理解的可用“==”標明,并認真思索,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詞典理解詞義;遇到描寫優美的句子用“~”畫出,并反復朗讀;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習,學生手、腦、口并用,既提高了預習能力,又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3.給課文加批注。不少課文的“預習”中有這樣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如有感想就在旁邊簡單寫一寫。”因此,可以指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畫出課文中最令人感動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學會用簡潔的文字給課文加批注,培養思維能力。
二、指導學生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具體的學習方法,給學生提供學法模式,讓學生模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扶”和“放”的關系。如教學《桂林山水》,教師可和學生一起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漓江水”這一部分。然后總結學習方法:1.畫畫議議,品詞品句。2.感情朗讀,想象意境。接著讓學生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學法,通過“四人小組”的學習方式進行自學“桂林山”這一自然段。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能從不同角度中,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桂林山”的特點,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參與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最后,讓學生運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寫一篇贊美家鄉的可愛的作文。這樣,做到課內學方法,課外用方法,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
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積極地進行探索,學得快,學得活,學得輕松。
三、指導學生質疑問難
學貴質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大膽質疑,提出較有價值的問題,證明他有較強的理解分析能力。那怎樣引導學生質疑呢?在課堂教學中,一篇課文的教學,總離不開字、詞、句、段篇、標點等要點。因此,可引導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質疑:
1.圍繞課題質疑。如《鯨》這一課,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立刻提出了很多問題,如:鯨是什么樣子?鯨是不是魚?……然后,他們就根據提問有目的地閱讀,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圍繞字詞用得精妙處質疑。如古詩《牧童》,寫牧童“不脫蓑衣臥月明”,把“臥”字如換成“躺”字好嗎?為什么?
3.圍繞中心句、重點句質疑。如《桂林山水》,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呢?美在哪些方面?質疑由字詞擴大到文段中去理解。
4.圍繞特別的標點符號質疑。如《窮人》,課中的省略號體現了桑娜波動不平的心情,體現了主人公善良的品質。對這些省略號的質疑,能體會文外之意,聽帶弦外之音。
5.在看似矛盾之處提問。如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中的一段話“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父親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兒提出的問題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而這一次卻含糊地回答我。”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學生的探究交流,體會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兩個方面的統一。
指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引導學生順著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在這個過程中養成學生發問的精神,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
四、指導學生解決問題
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應根據問題的難易,解答的效果等因素靈活處理。
1.交流解決。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難度不是特別大、學生通過思考就能相出答案的問題,就讓學生小組討論,自行解決,集眾人智慧,往往也會有精彩之處。而且可以通過不同答案進比較,加深印象,也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2.允許留疑。教師不可能萬事皆知。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疑難一時不能解決時,千萬不能不懂裝懂,牽強講解,甚至毫無根據地亂說一通,應大膽果斷地“留疑”。引導學生去思考,引導學生把問題帶到課外,通過查找工具書、查找資料、請教他人等想辦法解決問題。
總之,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教學怎樣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呢?以學生發展為本,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與學生探究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吸收新知識,才能發展,才能創新。
參考文獻
[1]周小笑.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課堂模式初探《語文學刊》.2008年12期.
[2]蘇海波.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策略與途徑《考試周刊》.2014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