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春
【摘要】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能夠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然而,由于當今很多生物教師沒有擺脫高考的慣性思維,依然以填鴨式、注入式教學模式為主,導致生物課堂教學效率一直處于低下狀態,因此,身為生物教育事業工作者的我們,必須依據新課標教學理念,找到符合學生學習實際、使低效教學得到根本性轉變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從而促使我國的生物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 有效教學 探究性學習 生活化 生物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43-01
下面,本文就以新課程教育改革為背景,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踐,對實現高中生物有效教學這一目標提出幾點可行性措施。
一、變革學生學習方式,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往高中生物教學,教師采取的多是以自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自己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參與者,這就導致學生應有的主體地位被弱化,長期下去,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性,并逐漸失去本身所具有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生物課程應倡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勤于動手和動腦,以此培養他們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鑒于這一課程理念的提出,作為高中生物教師的我們,就要積極變革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而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比如,在學習必修三第七章第三節《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時,我沒有直接為學生講述本節的生物知識點,而是先將班里學生5人分為了一組,并在課前為他們布置了學習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查閱書籍、上網等方式,搜尋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的素材和資料,并將其運用課件PPT形式進行歸納、整理,課堂上,每個小組的代表對本組的課件進行演示和講解,對于其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全班同學可一起研究、探討。通過學生的課件演示,我發現,很多小組制作的課件十分詳細,搜索到的資料也非常全面,有的小組甚至插入了一些對論點進行說明的視頻,如臭氧減少危機地球上所有生物這一點,就插入了講述世界瀕臨滅絕動物的影像片段。這樣,我通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生物知識進行主動探究,為實現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實現生物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生物,與人類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如今的很多生物教師在教學時常常忽略生物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這就導致學生不能意識到生物對我們實際生活所產生的意義和作用。《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生物課程要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從而使他們能夠運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參加公共事物的討論,以為進一步學習和步入社會做準備。”鑒于這一課程理念的提出,身為高中生物教師的我們,要積極踐行生活化教學原則,使生物內容與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從而驅動學生知識的建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學習必修二第三章第二節《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時,我們就可對學生說:“同學們,在一些刑偵劇中,你們都見過刑偵人員將案發現場的頭發、血液等進行采集,并與嫌疑人的頭發、血液進行比較的情景吧,其實,刑偵人員是將頭發、血液中提取的DNA與嫌疑人的DNA進行比較,從而成為偵破案件的有力證據。那么,DNA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用?它的分子結構和特點是什么樣的?DNA鑒定技術還能用于其他方面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DNA更多的知識。”這樣,我通過從學生都熟悉的情景出發,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也由此產生了對DNA有更多了解的欲望和興趣,為實現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依據學科特點,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融合,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等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上,我們應依據這一學科的學科特點,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入到生物教學中去,從而使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得到全面培養和提升。
比如,在學習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分離定律》時,我就將教學目標設定了分離定律的“獲得”上,而不是“應用”,我讓學生對孟德爾科學實驗進行了自主學習、探究和模擬,使他們依照科學歷史的軌跡,經歷了分離定律的探索、研究過程,培養了學生勇于實踐、敢于質疑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神,為實現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學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總之,我們要謹遵新課改教學理念,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措施,使高中生物在新課改精神的指引與我們的引導下,獲得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呂鏡珍《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廣西師范大學200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