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摘 要: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對于企業、產業乃至一國經濟的增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種創造知識的活動,技術創新的進行是和一定的激勵制度緊密相關的。在推動知識產權創造環節中,政府肩負著重要責任。文章從界定知識產權的含義及其與政府的關系入手,指出了我國在知識產權創造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發揮政府職能作用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政府 知識產權 作用 功能定位 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012-02
一、相關概念界定
1.知識產權。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法律所賦予的知識產品所有人對其創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相對于有形財產,知識產權是一種特殊的無形財產權,其特殊性在于權利是人們在科學、技術、文化等知識形態領域所創造的精神產品。
知識產權制度作為當今國際通行的維護人類創造特權,促進技術創新最有效的一種法律制度,其核心是由國家政府根據相關法律,來保護知識產權所有人一定時期對其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從而鼓勵智力創造活動。這一特殊的產權制度以市場經濟為作用空間,以知識成果的產權明晰界定及有效保護為主要特征,為技術創新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和一個外部的公平競爭法律環境,對促進技術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2.政府對知識產權創造的激勵作用。對于技術創新而言,在技術創新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存在著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所謂溢出效應,即指一個組織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僅會產生活動所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組織之外的人或社會產生影響。]技術創新所具有的溢出效應,決定了其在缺乏知識產權保護下,可能存在的“搭便車”現象。一般而言,由于模仿成本大大低于創新成本,因而模仿現象屢禁不止,嚴重損害了創新者的應得利益,不創新者反而從模仿中得到好處,從而導致創新競爭蛻變成一種有害的“對峙博弈”,進而使得人們對于技術創新的熱情降低,技術創新活動減少。
對于由溢出效應引起的技術創新活動的減少,最好的解決途經便是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以保證技術創新者對創新成果的所有權明晰,從而提高人們對技術創新投入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最有效的責任主體不是廠商,也不是技術創新者個人,而是作為國家權力機關有能力頒布法律條文保護創新者產權制度的政府。
二、中國知識產權創造中存在的問題
自《專利法》頒布實施以來,中國以專利申請授權量為代表的知識產權創造呈現出明顯的逐年增長趨勢,這不僅反映出國內企業及個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更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社會生活上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也仍存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
1.專利申請數量激增,但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創新數量不多。從國內專利申請授權累計總量的發展趨勢來看,自1985年以來,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但具體來看,三種專利的國內申請受理量一直呈現畸形比例,外觀設計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相對過多,而發明專利申請量則較少。以2007年數據為例,國內外三種專利申請受理累計總量較2006年累計總量增長比率達21.1%,其中,2007年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較上年同期增長16.5%;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受理量較上年同期增長12.4%;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受理量較上年同期增長32.8%。
2007年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國內三種專利申請受理總累計量中,實用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的比重相對較高。而相比之下,日本、美國三種專利申請受理總累計量中發明創造專利都占到專利申請總量的絕對比重。因此,可以說雖然中國的發明創造專利申請受理總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但就專利內部結構來看,以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專利居多,真正的發明專利比例偏低。筆者認為,這從一定側面反映出我國創新體系的不合理結構,也反映出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及激勵知識產權創造過程中忽視基礎研究及高科技開發等問題。
2.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比例較小。從國內發明創造專利申請者身份來看,非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者都占有相對較大比例,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比例較小。SIPO數據顯示,截止2007年12月底,全國總累計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量占總申請量的39.5%,而非職務發明占60.5%。2007年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量的比例有所上升,達到47.1%,但仍低于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量。從國內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受理量的單位構成來看,企業一直是重要組成機構。2007年數據顯示,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已經占到國內同期發明專利申請受理總量的80.9%,從發明創造申請受理總累計值也可以看到企業占到同期發明專利申請受理總量的78.7%。相比之下,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創新成果較少,尤其是科研單位、機關團體的專利申請受理總量相對較低。如何切實促進產學研合作看來是一個長期的話題。企業的發明創造專利成果絕大多數集中在外觀設計專利上,這實際上也反映了科研力量與生產一線結合還欠緊密。
3.專利密度不高。由于各國人口數量、專利制度等的不同,如果單就專利申請數量進行簡單比較顯然不能看出國與國之間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差別。因此,可以按照國家規模和經濟活動的大小對專利申請數量加權,然后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獲得更有實際意義的對比數據。例如考慮人口因素的每百萬本國居民申請專利數量、每十億美元GDP本國居民申請量、每百萬美元研發投入本國居民申請量等,都是可以對一國專利申請授權情況進行進一步解釋的有效指標。
WIPO的《2007年專利報告》中指出,截至2005年底,按每百萬人口的本國居民專利申請量排名,日本以2,876件高居榜首,比上一年減少0.3%;韓國以2,530件位居第二,同比增加15.6%;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依次排名三至五位;中國排名第24位(2004年第27位),同比增加41.2%(2004年51件)。按每十億美元GDP產生的本國居民專利申請量排名,韓國位居榜首,日本、德國、新西蘭和美國分居2至5位,中國排名第9位(2004年第17位) 。相對中國近幾年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在國際上的地位提升速度來說,這些比例顯然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三、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創造中的作用與功能定位
1.創立國家關鍵技術自主知識產權是政府的基本職能。政策的確定是具有導向性和推動性作用的,政府作為知識產權政策的制定者,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中應起到絕對主導的作用。從我國保護知識產權創新的發展歷程來看,曾經出臺實施的“863”計劃、火炬計劃、“超級863”計劃等都表明了我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及產業的政策目標。政策的制定決定了一個國家整體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趨勢,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最終會促成整個社會知識產權創新的繁榮,從而促進行業或領域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的整體推進。
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的歷史時期,TRIPS規則是指《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TRIPS),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涉及面廣、保護水平高、保護力度大、制約力強的一個國際公約。國際貿易體系給我們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這就決定了政府既要順應市場經濟的規律,根據國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優勢行業和領域謀求發展,又要充分體現政府的意志,在確保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少數關鍵技術及產業。
2.強化企業經營活動的知識產權政策導向,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意識。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應該是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力軍,但是我國企業現在總體的知識產權意識仍不夠強,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健全,專業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經驗不足,未能主動地將知識產權戰略切實納入科研和生產管理的全過程。事實上,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其在改善并解決這一問題上是大有作為的。比如可以通過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合理結構,提高對基礎項目研究及高科技開發的支持,有計劃地培訓企業知識產權實務人才,并鼓勵企業參與甚至主持有關項目如科技攻關項目、科技支撐計劃等,以彌補僅靠市場為導向的知識產權制度本身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建立企業主導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鼓勵企業共同出資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共擔風險、共享成果,對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的項目,政府要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對政府財政支持的企業參與或主導的項目,在知識產權歸宿、資金利用效率和促進公平競爭等方面應該均衡考量。就目前而言,政府主要還是對企業增加信任度,以推動企業參與為主旋律。而且政策應開放,不限于央企。
同時,作為區別于其他財產權制度的知識產權制度,政府可以在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審查機制,對不同保護對象的保護水平進行調研、調整,從而達到優化知識產權創造的結構,提高知識創新質量、確保科技對經濟增長持續穩定的促進作用的目的。
3.積極培育馳名(著名)商標、知名商號,樹立標桿。為了達到優化知識產權內部結構的目的,政府還可以通過一定的轉移支付、優惠政策等積極培育一些國內外馳名的商標、商號,以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創造的市場價值。比如,對新認定為“世界馳名商標”、新注冊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企業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嘉獎等措施。積極培育我國自己的好品牌、老字號,這并不違背WTO國民待遇等原則。當然,相應出口補貼等措施宜謹慎出臺。
除此之外,還要鼓勵企業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知識產權創造的數量和質量,增強運用知識產權規則的能力,促進商標、版權、專利的融合使用和綜合保護,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以使商標、商號持續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杜絕短視行為。
4.完善鼓勵知識產權創造的扶持政策,鼓勵企業申請國內外專利。我國建立知識產權制度近30年的時間里,政府在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1985年我國實施專利法至今,僅僅25年的時間,政府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減免稅收、對申請人進行物質獎勵等一系列措施鼓勵自主創新活動,2003年至2007年間,我國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以每年9.75%的速度增長,而同期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8.4%,增速居世界之首(根據相關政府網站公開資料算出)。在政府的主導下,我國商標申請量也是連續幾年保持了世界第一,文化創意產業也是蓬勃發展的態勢。
當然,我國知識產權文化的土壤還很貧瘠,數千年來崇尚圣賢文化的底蘊要納入市場經濟中成熟的知識產權思想還會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知識產權國家戰略這樣的大背景下,政府加大力度完善扶持政策,鼓勵知識產權創造非常必要。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鼓勵掌握關鍵技術,開發應用技術,不少國家都對專利申請人(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給予直接的財政資助或相應的費用減免。近年來,我國政府也通過一系列的財政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加強自主創新。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06年出臺了《專利費用減緩辦法》,規定專利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在繳納有關專利費用有困難時,可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請求對有關費用減緩繳納;2008年,中國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聯合出臺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符合標準的高新技術企業,可申請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其中,擁有一定數量的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是高新企業認定的標準之一。
參考文獻:
[1] 顧金亮.美國政府資助R&D計劃與我國國家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管理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P17
[2] 楊玲莉,董成文.關于高校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知識產權問題的思考[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14(2)73-76
[3] 文家春,朱雪忠.政府資助專利費用對我國專利制度運行的效應分析與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08(11):21-25
[4] 馬忠法.專利申請或授權資助政策對專利技術轉化之影響[J].電子知識產權,2008(12):36-39
(作者單位:寧波市鄞州甬致專利代理事務所 浙江寧波 315000)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