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珠
【摘要】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無論在內容還是邏輯思考方面,都增加了不少的難度,因此學生也出現了數學成績層次不齊的情況。針對當前高中數學教學采用分層次教學方法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不僅避免了“一刀切”的盲目教學方式,同時還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本文針對高中數學教學現狀,提出了采用分層次教學的具體實施措施。
【關鍵詞】高中數學 ?分層次 ?研究
對比以往,我們很容易發現:高中生的在各方面的差異不僅客觀存在,尤其表現在生理發展和心里特征上。當人在興趣和愛好上也存在差異時,學習成績與水平也會產生明顯的不同。因此,高中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便會有優秀生和差生的區別。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學生個人素質不同,興趣愛好也不同,再者是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同,除此之外,沒有對學生進行初中與高中的銜接教學,高中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對高中學生接受新知識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所以當教師仍然按照傳統的“一刀切”式教學,不因人而異,將學生聚到一起用同樣的方法,同樣的要求統一教授,必將使優等生不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而成績較差的同學不能夠理解,這樣下去無法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從而導致只有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跟得上教師的教學進度,而差生則越來越跟不上,學生成績差距也越來越大。若是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采用分層次教學。
1.“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
風層次教學首先注重的就是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并不是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而是根據其學習特點為其制定一套符合的教學方法,使其也能夠逐漸提高學習成績。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在教學中將學生作為主體,并積極找出造成學生成績不佳的原因,對癥下藥,這樣才能夠達到全班學生共同進步和發展的效果。
面對以往的以考試成績分出優差生,這種形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一次考試定勝敗容易讓人喪失信心,反觀分層次教學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按照每個學生在各個方面不同的表現,按照其差異進行分組,以班級內小組為單位,綜合考量每個小組組員之間的差異和相同點,針對性的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案,進行分別教授,在教學目標、目的和最終成績上有一定的差別,根據每個小組的情況分別給予不同的期待,鼓勵小組之內同學互相幫助,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學習,以小群體的方式組內解決個人各自的問題和疑惑,對于組內共同發的疑惑可以與小組之間進行交流解決,還可以向老師請教。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2.“分層次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2.1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依據。經研究發現,人認識的過程就是由淺入深的過程,同時也可以稱之為“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而學生由于個人綜合素質與興趣愛好不同,在面對數學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有的學生邏輯思維較好,因此在面對數學習題時能夠很快想到解決的方法,而有的學生則如何思考都想不出解決方法,這就是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此教師推行分層次教學能夠改變這一教學困境,根據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對學生進行不同的規劃學習,逐步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使優秀的學生能夠懂得如何鞏固知識和加強訓練,中等學生懂得如何突破學習瓶頸,差生能夠懂得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全班學生都能夠共同發展和進步。
2.2教育教學的實踐依據。如今,素質教育已得到大力推廣和實施,但即便如此,有的高中還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首先,現在高中教材并沒有考慮到現在學生的基礎較差的情況,教材中理論性強,運算要求較高,課本上的習題以及各種復習題多,使大部分學生生出“學不進去”的思想,再次,依照《大綱》上的要求進行傳統的按部就班的授課。綜合現在普通高中的情況,無法使學生在普通考試中取得較滿意的成績,甚至無法保證全部學生“一步到位”的一次性通過會考等大型考試,在教學過程中壓縮知識的形成過程,減少學生學習接受這些知識的時間,已達到能夠參加各項大型考試的要求。對此很多學生由于無法適應這種教學方法,從而產生出厭學的思想,甚至認為自己已經學不會數學,自暴自棄。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關心較少,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講課,師生之間缺少溝通和交流,長期以往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認為數學課枯燥無味。
不僅如此,很多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采用各種手段,絞盡腦汁,不惜血本,將大部分心血投入到班上少數幾個“尖子生”的培養上,希望依靠這幾個“尖子生”提高升學效率,從而放棄了對其他學生的培養,這樣不僅讓其他學生在心理上無法接受,從而對于教師的情緒也會添加很多的不滿和怨恨,極大的影響了普通高中的教學質量,致使大多數學生不能夠在高考升學中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顯然嚴重不符。 由此看出,這種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前時代的需求,若想要提高高中升學率,那么就要將每一位學生都照顧到,“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切實培養到每一位學生,幫助學生共同進步,才能夠真正提高學校的升學率。
3.分層次教學在普通高中中的實施情況
3.1良好的環境是前提。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氣氛和環境,將嚴肅的課堂氣氛轉變為愉悅的課堂氣氛,學生只有感受到身心愉悅和放松才能對學習產生探索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成績。在教學課堂中,過于安靜的教學課堂并非就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學生與教師之間應該以互動為教學前提,師生共同參與探討才能夠提升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懂得如何控制課堂秩序,同時還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造出愉悅的數學課堂,使學生認為學習數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3.2以學生為引導的合理的層次化——教師根據能力劃分層
次。依據不同的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與教材和學習能力以及其他水平作為作為引導,決定權最終在學生手中,結合現階段高中生的特征和特點,分層次,按照2:5:3的比例劃分,各層次以內相互幫助,各層次之間相互學習。
3.3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首先,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的教學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滿足學生(上接第211頁)
默默無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吉人自有天相
因果報應
悔過自新
來源于人體部件的泰語成語
盲人摸象
目不識丁
礙手礙腳
心甘情愿
手腳并用
來源于小說 故事的成語
百戰百勝
一箭雙雕
來源于環境或者是來源于我們所處的環境狀態
寄人籬下
不堪一擊
起早貪黑
總結
本文通過分析泰語成語的種類和來源,來了解泰國的生活環境、文化內涵宗教信仰及他們的生活方式。成語是勞動人民勞動創造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精華。掌握后才能正確的運用它們同時有利于中泰兩國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2529) (巴拉特﹒克萊素頒 1986年《讀寫泰語詞》 曼谷:純真公文出版社。)
(2533) ?716 ? ? (瑪尼 ﹒墩拉亞托 ?1990年《716條成語》曼谷:署黎雅散出版社。)
(2528) ? ?(疃巴拉攜 1985年《泰語解釋說明》曼谷:傳播科學出版社。)
(2528) ? ?3( 翩柯碗砬素疃 ,1985年《泰語成語的價值觀念》第三次出版。)
洛遍 帕郭 寫的《成千上萬泰語諺語成語》智力出版社。)
中國成語大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成語大詞典[M]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