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莉
【摘要】“生成性”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個新理念,它要求教師站在生命的高度,用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學生是活躍的個體,課堂是互動的載體。在師生與文本對話、思維碰撞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不可預測的情形,教學的生成性,在預設中逐步展開,在互動中彰顯活力,在疑問中穩固升華。教學的生成,意味著心靈的成長,它使凝固的課堂變成一幅鮮活、靈動的畫面,煥發出勃勃生機。
【關鍵詞】生成 ?教學 ?靈動 ?創造 ?疑問 ?共同體
新課標倡導我們追求一種鮮活靈動的語文課堂。追求師與生、人與文、情與理、導與放、思與悟等方面的平衡統一,打造一種自然、開放、融合、創新的語文課堂。
過去,只要課前“預設到位”,學生的“生成”按部就班,就是一節完美的課堂,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步調一致,我們總是用預設的程序生硬地“引領”學生到一個固定的地方,看似和諧,但這種課堂恰恰缺少了靈動與創造的光芒。
教育家布魯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常態,這個過程中的具體因素難以預見,這就產生出許多生成性問題。我們由此可見,課堂的無序生成是必然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預設什么,生成什么,如何抓住課堂師生的無序生成,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強力推進,我們必須重新總結與思考。
生成教學既不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改變的僵死的計劃,也不是學生無目的、隨意的、自發的活動。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以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學習的教學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世界,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過程,是師生在對話過程中產生的教育教學資源。
那么,如何演繹精彩的生成,制造靈動的課堂呢?
一、精心預設 ?預約生成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真正關注人的發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是認知的)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會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和對及時反饋提出要求。”
1、合理解讀教材
新課標倡導老師要使教材為我所用,活用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縛。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能通讀全套教材,熟悉所教教材在整個結構中的地位,了解它與其它知識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預設到位,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與教材相關的一些課外知識要了如指掌,比如作者資料,寫作背景等;在吃透教材的同時,還要對教材進行合理改編,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讓知識更有效地輸入。
2、全面把握學情
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的由教師或其他人“教”給學生,它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建構”才能獲取。因此,深入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是確定教學起點的重要參考,是制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重要前提。
3、精心預設動態生成
要想更好地把握住課堂上的動態生成,備課時就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預設,把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意外事件”作出最充分的預判。
二、善于傾聽,發現生成
當代語文教育存在的諸多弊端,促使人們迫切需要尋找到解決語文教育問題的新理論和方法。俄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提出的“對話理論”,給語文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與思考的空間。“對話”和“個性化閱讀”,成為了當今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在實踐中,教師往往無法把握“對話”和“個性化閱讀”給課堂帶來的靈動體驗,于是生成因此會走入某種尷尬。
一位老師在講授《狐貍和烏鴉》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讀完了故事,大家說說狐貍和烏鴉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有同學說:“我覺得狐貍很狡猾,它得到烏鴉嘴里的肉是用騙的手段達到的。”而另一位同學說:“和烏鴉相比,我覺得狐貍很聰明,他用自己的智慧得到了那塊肉。”兩種針鋒相對的說法,讓課堂頓時凝固了。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當如何應對呢?當今社會,弱肉強食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覺得狐貍有聰明有本事無可厚非,但這種觀點,超越了教師的課前預設。如果直接否定那位同學的說法,又對學生的自我體驗不夠尊重;兩種說法都同意,又違背了價值觀取向。否定與同意,都不可行。
對于這種情形,教師應該尋找到一個這樣的“平衡點”,既須“尊重”,更要“疏導”。而尊重是以平等的對話關系為基礎的。首先,在課堂上師生憑借教材,研習語言文字,參與語言實踐,其實質就是在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構建了一個立體交叉、相互作用的語文課堂對話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教師與學生融合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共同對整個生命的成長和自我的完善負責。在這個“共同體”中,教師與學生合作參與,敞開心扉,平等對話,進行人格對等的精神交流,對文本進行理解、欣賞、評判,探討,共同實現自我超越,使語文課堂生成某種個性體驗,在在互動中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彰顯出生命的靈性與創造。
此外,對話和個性化體驗必須以師生的真誠和愛為基本前提,需要教師消解自己的權威人格,并對學生充滿信任與希塑,否則對話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尊重學生,往往比相信自己還要重要。同時,對話和個性化體驗又具有內在的未完成性與自由開放性,要鼓勵學生在追求創新時學會批判。
三、創設氛圍,促進生成
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活力,只有教師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堂生成,才能讓活力在課堂上真正有效地發揮。
1、教師要甘當“綠葉”,善于襯托紅花。葉瀾教授說,教師和學生不只是在教和學,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在新課程環境下,教師要善于傾聽和發現,要學會“屈尊”,能欣賞學生們的觀點,并及時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進行提煉、引導、扶植和培養,讓“紅花”開得奪目嬌艷。
2、教師要做好“主持人”,善于調整課堂氛圍。語文課堂
是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貫穿著情感變化與起伏。但情感不是說來就來,說有就有的。語文教學的“情”是教情、學情、文情的統一,要做到“三情統一”,教師必須要儲情于胸,能用激情感染學生,善于調整課堂氣氛,巧妙引導學生入境體驗。同時,教師也要善于總結和歸納,找到關鍵點,揉情入理,并適時挑起觀點爭議和各種疑問,讓學生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發揮充分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在情與理的磨煉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總之,只要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生成性教學理念的思考與實踐,及時捕捉住和利用各種資源,努力去促進更多的“生成”,一定會取得許多有價值的成果,讓語文課堂釋放生命活力,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