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強
摘 要:構建初中體育“動感課堂”,需要體育老師因材施教,設情激趣,創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設置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以實現“動感”的體育課堂。
關鍵詞:初中體育;動態課堂;方法探究
當前農村初中體育課,喜歡“動”的學生并不多,每次體育課,上課鈴聲響過后,見到不少學生懶洋洋地來到操場,而且請“病假”的學生也總有一些。學生不愿動,不樂動,使體育課喪失了朝氣蓬勃的活力。如何讓課堂“動”起來?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設情激趣,讓學生
“樂”動
“教人未見樂趣,必不樂學。”新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把設情激趣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學生以什么樣的心理活動進入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獲得教學效果的保證。因此,誘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體育學習的基礎,這就需要體育教師以趣引導,以情導航,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如接力賽跑的練習,播放模擬戰場中槍炮的聲音來營造戰爭氛圍,讓學生假想自己手中的接力棒如同點燃的手榴彈,如不加快步伐傳遞給下一站,就有在自己手中“爆炸”的危險。這樣設置教學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摩拳擦掌地步入硝煙彌漫的“戰場”。再如跑步項目練習,這是學生頭疼和害怕的,如果一味地按跑步競技比賽的要求,命令學生一組又一組的快速跑,一圈又一圈的耐久跑,幾個回合后學生就會滿懷厭倦。這時如果變換一種方法,比如快速跑的,采用追球跑、接力跑、各種游戲跑;耐力跑的,采取輪流領先跑、分層目標完成跑等,同樣是跑的內容,卻可以讓學生感覺常跑常新,花樣多,有趣味,學生自然“樂”動。
二、方法指導,使學生
“會”動
方法得當,事半功倍。體育課教學手段應變中求樂,變中求新。體育教師只有靈活運用教學手段,不斷改革創新教法,尋求更適合學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進行教學,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效能。比如,教師在立定跳遠教學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布設一條假想的“鴻溝”,假想鴻溝線外有一塊“大蛋糕”,更遠處還有一個“炸雞腿”,讓學生做跳過“鴻溝”獲取“大蛋糕”“炸雞腿”的游戲。游戲前,教會學生跳過“鴻溝”需要掌握的動作要領:兩腳站立正姿勢,前腳尖為支撐點,注意兩臂的擺動與呼吸的配合;起跳前,兩臂向兩側后方擺,彎曲成半蹲姿勢,上體前傾,腳跟提起,重心前移,身體平衡;起跳時,前腳掌迅猛蹬地,兩臂做強有力的擺動,使身體向前上方騰起。老師講練結合,加以動作示范。然后讓學生逐漸增加“鴻溝”的寬度進行自由的反復練習。練習中,能吃到“蛋糕”的學生越來越多,還有不少男生都吃到了“炸雞腿”。學生在嬉笑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感受到體育課的樂趣,學生就“會”動。
三、平等和諧,使學生
“愿”動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師生雙方體驗到愉快的感覺,提高教育教學效率。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游戲或競賽活動中去,與學生一起活動,同學生打成一片,減少距離感,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我展示空間,實現學生看、思、練的教學目標。例如籃球練習,教師也應作為一名運動員參與學生的練習比賽中去,在球賽過程當中,讓參賽學生輪流做裁判,而這時的老師既是運動員又是總裁判,對球賽出現的違紀違規動作,進行糾正和點評,實現師生互動。這不僅提高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增強學生對籃球裁判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認識將更全面、更深刻,以便自己在臨場實踐過程中,熟悉對方所采用的戰術,預測出什么性質的違規可能在什么區域和什么情況下發生,并根據場上對方戰術的變化而相應地調整自己的位置、角度及重點注意區域和對象。這種師生互動下的和諧課堂,學生自然“愿”動。
四、因材施教,使學生
“全”動
因材施教就是有針對性地教學。在教學中要善于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別設計適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方案,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嬌寵、吃不了苦、獨立能力差、耐挫折能力弱,對于這些學生,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落。在學習難度上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且及時褒獎他們的進步,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也要讓他們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其自信心。比如,中長跑項目的練習,他們一般情況下是不愿意跑步的,這時老師或學生就同他們一起跑,給他們額外定目標、布置任務,做好他們的成長記錄袋,不斷總結,肯定其成績與進步。只要堅持,就能促進這類學生肯“動”,進而實現全體同學的“全”動。
總之,教師只要改變課堂形式,體育課的“動感課堂”就可以呈現出來。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新華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