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 要: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寫作中的細節是展示學生個性以及每個人獨特體驗的地方。但是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作文常常內容空洞,甚至依然停留在小說水平,或者胡編亂造。高中學生本應具備記敘文寫作的能力,但教學中發現并不是如此,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生活細節素材,真切地感受,抒寫屬于自己的細節真實。
關鍵詞:寫作;細節;生活;真實
在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寫,無疑是最難培養的一種能力,因此,寫作也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中之重。新課標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學生容易抒寫,樂于表達。而寫作中的細節正是展示學生的個性、獨特體驗的地方。
但是,在寫作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作文常常內容空洞、胡編亂造。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學是以記敘文教學為主,按理來說,學生的記敘文寫作能力應已初步成形。但是,在經過兩次作文訓練之后,我發現學生的作文內容還是停留在初中甚至是小學時接觸的人、事、物上。有些學生的作文,不管是內容還是文筆,甚至還是停留在小學的水平,老師批閱的時候不免審美疲勞。
一、生活細節,小中見大
學生常常會抱怨,他們的生活每天都是一樣的,就是家、教室、食堂或者宿舍、教室、食堂的三點一線,哪會有什么精彩的風景、獨特的感悟。我想說,生活是需要從細節處找到與眾不同。著名作家路遙說:“所謂寫最熟悉的生活、最熟悉的人物,也就是寫自己最熟悉的體驗。這種體驗,是一種非常長遠的積累。它不是僅僅對生活外在的形式的體驗,而是情緒、感情的體驗,一種最細微的心理上的體驗,而這些東西是你作品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感人的地方。”
這正是強調了要從我們熟悉的生活中尋找細節。
比如老舍的《想北平》,北平是老舍先生最熟悉的地方,正是因為熟悉,才能看到北平最不起眼、最細小的地方,“雨后什剎海的蜻蜓”“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坐在石上看到的“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這些與老舍先生心靈整個兒相粘合的枝枝節節的小地方,正是引起老舍先生最細微的心理上的體驗,才有了這么獨特的感受,表達了自己“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的感受,表達了自己對北平的“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這正是高爾基所說的:“創作——這就是把許許多多細小的東西結合成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體。”看來,大家在創作方面的經驗是差不多的。
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善于在一個寬泛的范圍內“擇其一點,不及其余”,從大題目中找出一個小角度,演繹成一個小故事,從一人一事、一斑一點、一枝一葉落筆,大題小作,以細小的局部顯示宏大的整體,透過平凡的現象挖掘不平凡的本質,在敘述描寫中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篇文章在立意不出現大問題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體現文章的靈魂以及作者的思想內涵,就需要技巧。比如寫記敘文,突出故事主旨的最好辦法便是將故事的主旨蘊含在描寫之中。這就要求學生寫作時調動一切描述手段,細膩地表現人物活動或事情的主題,而不是滿足于線條式的過程交代,貼標簽式的議論鑒定。比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吳士余在《細節要“細”》中說:“文藝作品如何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我覺得,細致入微地描寫典型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他還認為“細節描寫越細,人物形象就越真實,越生動”。吳先生的這話就是要求我們在細節描寫中要細致入微。可以說,越“細”越有表現力,越“細”越能展現出語言的魅力。好的記敘文應該充滿著生動形象的描寫,即在行文中除用好陳述性語句之外,還應通過細膩的描寫交代人、事、物、景的特色,使之栩栩如生,并表達出生活的情韻和理趣。
不管是散文、記敘文還是小說,細節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正如馮驥才所說:“支撐小說的是情節,支撐散文的是細節。”
二、細節真實,方能感人
細節講求真實,即作者所描繪的景物、人物、情節、境界,都能給人一種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與其事、如臨其境的感覺。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認為:“小說在細節上不是真實的話,它就毫無足取了。”一部成功的小說,除了以跌宕的情節、典型的人物鑄就它的成功外,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細節。
細節的真實很多時候主要是指藝術的真實。藝術的真實總是服從于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和愿望的,凡是凝聚著作家對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的細節,哪怕是夸大了的,都體現了作家生活積累的高度集中,表達了作家經過藝術濃縮的認識。郁達夫說過:“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一粒沙,半瓣花,很小,但是于細微處見精神。但是我們的學生畢竟只是學生,還不是有著豐富經歷和生活經驗的作家,過度地追求細節的裝飾,硬要描繪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物,不是雷同,就是反而可能顯得假。所以我認為,高中學生作文的核心還是要有生活味,要真實,要是自己的細節感受。正如屠格涅夫所說:“彈舊調不管彈得多么熱情,總有一點學生練習本的味道。即使愚笨也好,但必須是你自己!要有自己的氣息,自己固有的氣息,這一點很重要。”
高考優秀作文《魚的淚,水的心》,敘寫了爺爺奶奶“一生的吵罵生活”:……自出生以來,父母由于生意的緣故,將我寄養在奶奶家,自我懂事以來,天天在爺爺奶奶的吵罵聲中度過。爺爺喜歡抽旱煙,常常一個人吧嗒吧嗒地抽個夠,再出去勞作。半夜里,常常聽到爺爺的咳嗽聲。奶奶常被爺爺的咳嗽聲吵醒,于是忍耐不住而破口大罵:“你這個老東西,不會抽還抽,抽死你算了。”而奶奶體弱多病,卻又閑不住,成天往外跑,跑到路上撿樹枝,跑到樓頂上曬稻谷,將水弄到樓上打掃房間,不舍得用自來水,自己在院子里打井,于是常常生病,藥費不少。為此,爺爺也破口大罵:“你是不是跟錢過不去啊……”我真不知道他們為何會湊到一塊兒。
……
身體健壯的爺爺突然因為高血壓猝死在床上。據奶奶說,那天早上她拿著蒼蠅拍去催爺爺起床,沒想到打了半天也沒有反應,后來才知道……
爺爺去世后,家里的確安靜了,靜得讓人發慌。爺爺的煙桿沒有燒掉,奶奶留下了它。她天天都在爺爺的遺像前抽著,咳著,說爺爺在地下沒煙抽,會悶得發慌的。
這篇文章能打動閱卷老師,關鍵在于鮮活的生活細節的感人。爺爺和奶奶雖然彼此吵罵,但我們卻從罵聲中聽出了他們之間濃濃的愛意。簡單幾句話,塑造了一對冤家似的老伴形象,不做作,不雷人,在具體的生活細節中,透出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味。再如奶奶拿著蒼蠅拍去催爺爺起床這一細節,是多么真實的生活再現。著名作家李準說過:“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我們不求創造偉大的藝術作品,我們只要做到真實,因為真實,所以感人,才構成了一道人世間美麗的風景,濡濕人們的心。
三、仿寫訓練,博采眾長
前蘇聯作家費定說過:“在藝術中不近情理是不可避免的,小說家越是能夠成功地創造出近乎情理的幻象,他就越是個藝術大師。”雖然學生做不到像作家那樣能夠對細節運用自如,既真實又有藝術性,但是對于“大家”的作品,我們仍然不能輕易地放過。
初中的時候應該都有這樣的作文訓練課,比如學習《背影》,指導學生學習人物外貌描寫,朱自清用簡潔樸素的語言描寫父親給自己留下的永生難忘的“背影”:“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身體“肥胖”,步履“蹣跚”,言簡意賅地塑造出一個雖老境頹唐但又無限關愛兒子的父親形象。以此為訓練基點,要求學生模仿借鑒這種寫法,用幾句簡潔、得體的話描寫出父母或老師的外貌特征。但是到了高中,似乎在進行記敘文訓練的時候,很少再運用這樣的訓練方法了。其實即便是初中三年的記敘文訓練,學生依然沒有掌握對于細節的描寫,到了高中階段,仍然不應該放棄這樣的細節模仿訓練。
高中課文中有很多這樣的美文,比如魯迅的《祝福》中三次寫到了祥林嫂的外貌特征。我們在課堂教學的時候,一定會對這三次外貌描寫進行著重的分析,也可能會順口提醒學生寫作時可以模仿借鑒,卻很少讓學生真正在寫作訓練中及時模仿訓練。朱光潛說過:“我們不必唱高調輕視模仿,古今大藝術家,據我所知,沒有一個不經過模仿階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模仿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詩家的長處,造成自家特有的風格。”因此,在課文的學習中加強模仿的訓練是作文教學的有效手段。更何況,高考語言運用之中就有一道仿寫題。
我們在教學時,不僅要引領學生深入文字背后,咀嚼、揣摩語言的溫度,把握作家的心血與氣脈,而且要根據不同文本的特點,在含英咀華后仿一仿、寫一寫,博采眾長,使文本的精華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營養,隨后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四、摘評分享,逐步積累
積累化春雨,潤物細無聲。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科,沒有積累,一切語文活動都毫無意義。無論是閱讀還是說話寫作,都需要語言材料積累和語文素養積淀,像是滋潤萬物的春雨,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應指導學生閱讀名著。雖然現在的名著閱讀已經在高考面前失去了它應有的味道,學生已有的經驗值也無法體會它們所具有的時代內涵,但是文學名著經過歲月滄桑而依然閃爍著奪目的光彩,飽受風吹雨打而依然風韻猶存,似陳年酒越久越醇。文學名著所承載的文化力量將是永遠不變的。
其次,引導學生多摘抄,摘錄閃著思想光芒的語句,摘錄美如月光下流水的文字,或者僅僅是摘錄讓自己有共鳴的文句。讀書,不僅能使人聰明起來,還可以讓人增長見識,從中間接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與語言素材。這樣的積累可以通過摘抄得到鞏固。
巴爾扎克說:“當一切結局都已準備就緒,一切情節都已經過加工,這時,再前進一步,唯有細節,組成作品的價值。”無疑,細節對于寫作的意義,早就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并從寫作擴展到了各個藝術領域,值得我們永久地思索和回味。作為教師要讓學生的作文生動感人,就應該引導學生挖掘生活的素材,細心地觀察與真切地描摹,捕捉獨特的感受與思緒,書寫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如果說一篇文章就是一首歌曲的話,那么細節就是構成它的小小的音符,它們是一篇文章完成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唐仕倫.細節描寫,不能不“細[J].初中生學習:中,2014(Z2).
[2]林煥平.高爾基論文學[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
[3]李春霞.淺談高中記敘文寫作中的細節描寫[J].新課程:上,2011(10).
[4]朱榮華.讓細節增光添彩[J].教書育人:學術理論,2004(5).
[5]馮淵.運用細節,讓讀者走進敘事現場[J].新高考:高一版,2009(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