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
摘 要:課堂教學改革模式盛行,漠視評價的主要標準——有效教學,應該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為原則和策略踐行有效教學。“因材施教”要注意層次性教學,“因地制宜”踐行課堂的生活化。
關鍵詞:課堂模式;有效教學;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層次性;生活化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掀起了高潮,“三三六”自主學習、“先學后教”“三轉五讓”“35+10”循環等實踐模式紛呈,也演化出了眾多的課堂教學新理論。廣大教師趨之若鶩,亦步亦趨探索課堂模式,劃塊分時踐行課堂環節;似乎模式失當就是課改失敗,形式主義使然。如何矯正課堂教學改革的這股“歪風”,就得回到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有效教學。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改革。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學?“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應該是解決的利器之一。
一、有效教學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評價標準
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間段的工作,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所謂的模式,而是指學生在課堂里學到什么及學的程度如何。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收效甚微,即使教學模式再“花俏”也是無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獲得最大化的發展是課堂教學改革有沒有效益的指標。
二、“因材施教”注重課堂教學的層次性
“因材施教”源于宋代朱熹在《論語》的注解:“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它的含義是要求根據學生個性化特點進行教育培養。那么,課改模式怎樣判定是否做到“因材施教”,關鍵要關注其教學是否具有層次性。
1.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不能根據教學參考書搞一刀切,要讓學生量力而行。課堂教學對學困生、溫飽生、學富生的設定目標,要有層次性。學困生的目標設定要能激勵信心,溫飽生的目標設定要促進發展,學富生目標設定要挑戰更強。
2.分層設問
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而言更是如此,課堂提問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教學的成敗。因材施教的原則,也往往直觀體現課堂問題的設計。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使課堂變成學生相互促進的舞臺,從而使課堂提問發揮其應有的最大效用。如學《論語選修》時,樊遲在圣人門下學種莊稼,被孔子斥為“小人”,設計的問題為:什么是小人,為什么孔子罵學農活愛勞動的樊遲為“小人”,怎樣理解孔子的觀點。“什么是小人”的疑問一出,后進生情緒高漲,“道德敗壞的人”“陰險狡詐的人”等回答不絕于耳;問題二拋出,后進生情緒稍低,自我否定,陷入思考,而中等生情緒高起,“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等高論把“小人”更正為“沒有出息的東西!”“不堪造就,不求上進的”;到了問題三中等生稍靜,優等生露頭角,以孔孟之道進行整體把握,有的聯系上文在《衛靈公》篇里提出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強調社會分工,既然做了讀書人,就應該一心向學,而不該提出去學什么種田種地的事。有的聯系當時社會狀況與孔子本身的社會地位,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可見孔老夫子重腦力勞動而輕體力勞動。不同問題撩撥不同層次學生的心弦,讓課堂充滿波動的情緒,可見課堂分層提問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優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因地制宜”踐行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1.文本解讀“因地制宜”
文本解讀若能從現實出發,更易接地氣,讓學生有似曾相識之感,有利于縮小與文本的距離。《漢家寨》一文的主題蘊涵著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學生很難理解:面對如此險惡的環境,寨中人為何仍然選擇堅守?為了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更好地把握主題,就講了一個故事:學校旁邊有塊地在河岸邊,一開春,我父親就會細細耕耘,種上農作物,可夏汛一到,上漲的河水就會把那塊地里的莊稼沖得干干凈凈,那塊地里從未收獲過一粒糧食,盡管如此父親仍一如既往,一開春就開墾、耕耘、播種。我曾不解地問他:既然沒收獲為什么還要耕種?他笑著說道:我不忍心看著那么好的一塊地荒著。這就是傳統農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寧可沒收成也不能讓它荒蕪。因此,對于民俗文化傳統很多人不惜一輩子用生命堅守,那是信念,是景仰,如同老人們對京劇的感情。我們今天學的課文《漢家寨》講的就是這個主題,結果受感染的學生學習該文的積極性很高,對主題的理解特別準確、深刻。
2.研究性學習“因地制宜”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不能照搬一些名校學校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所研究的課題必須切合現實,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如高中語文《胡同文化》拓展案中為學生設計“北京有胡同文化,我們的身邊有鼎文化、白茶文化、小吃文化、酒場文化、紅白喜事文化等,請就一熟知的發表看法”,引導學生關注本土文化,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批判,落實了新課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更實現了學以致用。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對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模式更是如此。因為對于有效教學來說,沒有最好,只要適宜,所以課堂教學改革的模式都應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則與策略。
參考文獻:
[1]勵汾水.新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寧波出版社,2005-09-01.
[2]龐維國.自主學習:教與學的原則.華東師大出版社,2003-0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