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娟
摘 要:構建新型班會課,就是將心理學理念引入高中班會課中,為學生量身訂制一些團體活動,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并對體驗進行分析和概括總結,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困惑,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團體活動;量身訂制;設計思路
班會課是實施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它的使命在于對學生進行身心健康教育,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然而,在很多高中學校,每周一次的班會課存在很大的隨意性:成了只談分數、紀律的“說教式”,放任自流的“自由式”,逢年過節的“應景式”,配合檢查的“突擊式”,改上他課的“加塞式”等等。班會活動內容單調乏味,形式呆板重復,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2013年有部電影叫《私人定制》,馮小剛以他的馮氏幽默幫助許多懷揣著“奇葩夢”的客戶,量身訂制“圓夢方案”,圓夢過程中,不管是“客人”還是“圓夢四人組”都有思考,有感動,有深入靈魂的碰觸。高中班會課何不也創新形式,將團體輔導引入班會課中。圍繞某一主題,在團體情境中為學生量身訂制一些簡約活動,進行人際互動、啟發、誘導,促使成員從中觀察、學習、體驗,進而改變觀念、態度與行為,促進學生個體的成長。
一、新型班會課的特點
1.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傳統的班會課,雖然班主任老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這種“說教”“灌輸”的方式往往很難讓學生產生共鳴,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要提高班會課的實效性,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將心理教育的理念和理論知識滲透到班會課中,激發班主任“以人為本”的教育意識,運用團體輔導、角色扮演、心理小游戲等心理教育方法,走進學生的心靈,傾聽學生的心聲,為他們排解心理困惑。
2.重實踐、體驗、感悟
傳統班會一般是在課外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后由班主任主講,或學生作為主持人組織活動并有目的地進行教育,形式上以說教式為主。而新型主題班會更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并對體驗進行分享和總結。團隊活動的過程是學生的認知結構、情感體驗、行為方式在教師的干預下進行調整、重組、統整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主動的過程,而不是單純依靠外力實現“教育”。輔導活動是心靈的碰撞,是人際的交流,是情感的體驗,是幫助一個人自助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只要能在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觸動、有所體驗,那就是一種成長,一種發展。
二、新型班會課的實施
1.班會準備
(1)確定主題
導向性、教育性是班會課的靈魂,失去它,班會就沒有任何價值。因此,班會課需要圍繞一定的主題來進行,確定主題后班會課的開展才有明確的方向。選擇主題時,首先要考慮的是:班里學生存在的傾向性問題是什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是什么?他們的年齡特點是怎樣的?如,青春期與異性的交往、情緒控制、學習考試心理調節、人際適應(與家長、同學、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等都是讓很多高中學生困擾的問題。如果有必要,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來了解情況。這樣班會的選題才能真正給學生“指點迷津”,既讓學生產生共鳴,又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2)設計思路
缺少固定的教材,班會課的設計對班主任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要開發好“人”的資源,加強與心理專職輔導教師的溝通和合作,展開學生的頭腦風暴,讓學生參與到團體活動班會課的設計中,群策群力才能創造出“1+1>2的效果。”班主任老師可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的策略與方法,如小游戲、角色扮演、道具等的設計與安排。此外,課堂的突發情況、活動過程中的安全問題等都有必要納入準備工作中。在圍繞主題的前提下,精心設計相關活動,注意環節間的銜接過渡,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情況,才能讓班會設計在實施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
2.班會開展
(1)活動導入
運用熱身游戲、音樂、視頻等進行活動導入,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暖身,如唱“拍手歌”“考考你的反應速度”等短小精悍的熱身活動,既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又能增進個體的歸屬感,拉近師生的距離;二是導入,通過活動的開展,引出班會課的主題,避免直接切入主題而過于突兀。
(2)展開主題
當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后,教師就可以利用事先訂制好的活動,如團體游戲、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將情境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去體驗。針對情境,教師提出某些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讓學生進行反思和小組討論。在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中,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活躍思維,為下一環節打好基礎。
(3)活動分享
團體活動要充分發揮團體的力量,學生通過群體交流產生的影響力來調整自己的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所以,要充分利用集體資源,通過分享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產生互動。通過交流讓學生得到同齡人的理解和支持,這往往比老師的評價與支持更為重要,由此可以大大增強他們的信心;通過交流,使積郁得到宣泄,重塑自我;通過交流,思維會產生沖突與碰撞,但這恰恰是學生自我反思成長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用傾聽、接納、引導的方式來協助學生自我探索、明辨是非,從而產生較為深刻的心理體驗。
(4)整合歸納
領悟是學生克服心理不適應、促進自身發展的關鍵,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認識飛躍。因此,學生的分享與回饋若能得到有效總結,將能提升班會的效果。教師要做好引導小結工作,引導學生進行價值澄清,使學生再次明確團體活動的目標和意義,幫助團體達成共識,提升學生認知。
三、新型班會課的優勢
1.提高班會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個班級的學生往往面臨相同或相似的問題,新型班會課要求把班集體作為一個“輔導團體”,針對學生共性的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團體活動使課堂變得更具趣味性、更具活力,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相互交流學習,探討解決某一特定的問題,從而使班會課更有針對性,也更高效。
2.激發學生自我醒悟和主動改變
新型班會課重視學生的體驗與分享。通過營造寬松、啟發式的氛圍,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在多種價值觀、人生觀的交織、碰撞中,為班級成員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了解他人觀念、觀察他人情感反應的機會。通過實踐、體驗與分享,促使學生自我醒悟,激發學生改變自我的認識和潛能,最終實現心靈的成長。在實踐中獲得的真知必定更深入人心。
3.建立良好的班級風氣
班會課是實施班級建設的重要依托。新型班會課創設的是自由、平等的氛圍,學生在暢所欲言中相互接納;在傾聽別人的意見中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寬容、理解。這為民主、平等、和諧的班集體建設奠定了基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級風氣,實現學生個體和班集體共同成長的良好態勢。
四、新型班會課中教師角色的重塑
新型班會課將團體輔導的技術引入班會課中,這是對班主任的挑戰,不僅要求教師熟知心理學的知識并能恰當、科學地運用,還對班主任的組織、協調、管理、掌控等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組織班會課的過程中,班主任的角色更加多元化。首先,班主任是主持人。從導入到把握整個流程和發展方向,根據課堂情況進行及時調整等都需要班主任掌控。其次,班主任是觀察者。班主任要充分觀察活動過程中每個學生的細微表現,并利用語言、眼神、行為等各種途徑去傾聽、關注學生,從細微處發現問題。另外,班主任還應是學生的朋友。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與學生交流,才能真正地理解學生的想法,走進學生的心里,彼此坦誠相待,加深情感。
參考文獻:
祝明.主題班會形式淺探[J].中國校外教育,2009.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