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靜
摘 要:語文學習實踐中,寫作最能反映學生的思維狀態。然而學生的作文存在思維缺陷。鑒于此,建議以閱讀教學為抓手,培養學生的辨析意識,探究作者的表達意圖,探究領悟作者思維范式,克服種種作文思維缺陷,就能夠有效地實現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的雙促進和雙提高。
關鍵詞:寫作;思維缺陷;方法;對策
“讀”為了解別人,“寫”為讓別人了解自己。在材料作文盛行的時下,將“讀”“寫”關系闡釋得最貼切的莫過考場作文。然而筆者發現:有一類作文,語言流暢,結構有序,論證合理,得分卻不理想,甚至被劃入三類文。仔細分析這類文章,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思維的缺陷。
一、思維缺陷的主要體現
1.主題不準,不切題
其表現為進入“關鍵詞陷阱”和“勉強嫁接”。每一個作文題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主題詞或關鍵詞,而材料作文的主題把握靈活,實關字句,稍有不當,謬以千里,這給學生的審題帶來了挑戰。然而審題中,學生用關鍵詞或關鍵句來提挈材料,當一發現,以此構思,卻掉陷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整體把握,走向主題不當。同時,不深入思考,努力將自己熟悉的主題或者材料嫁接于文,雖文中多次出現作文題目中的詞語,但仍未擺脫脫離材料內容和含義范圍之命。
2.內涵挖掘不夠,表達時思維混亂
作文的命題是一個科學縝密的工作,一方面它讓所有學生都有話可說,一方面要讓理性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脫穎而出,因此作文題目往往要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自由思考的寬廣空間,這其中包含對材料中蘊含的深層含義與關系的深層挖掘,需要學生從表面現象深入探究其深層內涵。如,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老規矩。“老規矩”是表面現象,背后的本質是文化的大問題,“老規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關注”,從本質上來說是在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問題。可一些學生在行文時思維跳躍(混亂),摒棄“老規矩”直接進入“傳統文化”大話題,沒有“老規矩”的切入點,沒有推演的過程,沒有步驟銜接,最終將文章寫成了各種傳統文化的羅列或傳統文化復興等不切題的文章。
3.思維不透,表達平面化
在作文中,學生寫得最多的莫過于議論文。這一文體最能體現學生的思想深度、力度和氣度,然而部分思維平面化的學生缺乏素材與觀點之間的分析,缺乏思維縱深推進,最終將議論文簡化成了多個“觀點+材料”組合的簡單證明。
二、克服中學生作文思維缺陷的方法
思維缺陷的弊病不只在作文,毛榮富曾指出:“認識的膚淺和思想的蒼白正是這一代學生的通病,不加強理性思維的訓練,就會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解決思維弊病,提高學生作文的思維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而“解決作文中的思維問題,僅僅靠幾節作文課,或者作文講評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閱讀教學中解決作文的“思維缺陷”。
基于此,筆者認為,教師要以閱讀教學為抓手,努力培養學生的辨析意識,探究作者的表達意圖,探究領悟作者思維范式,克服種種作文思維缺陷,就能夠有效地實現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的雙促進和雙提高。
1.培養學生深入挖掘詞語深層含義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辨析習慣
作文不切題司空見慣,為避免此,培養學生的辨析習慣很重要。語言是交流載體,王尚文教授說:“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是語言形式”“啟發引導學生感知、體驗作品的言語形式,這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辨析區分,嘗試替換法,引導學生思考文本中使用某一詞的重要性、必要性,進而養成良好的辨析習慣。
2.培養學生探究作者的表達意圖的意識
“寫作的本質是表達交流,表達交流的首要目的是實現表達意圖,所有的言語形式都服務于表達意圖。”由此可知,表達意圖決定了文章的主題價值取向、構思布局、言語形式等。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周明鑒曾指出:“寫作者與閱讀者其實存在對話關系。從材料到寫作觀點,這中間存在一條思維的路徑,必須讓閱讀者看到這條路徑,方能完成對話。”這條路徑便是作者的表達意圖。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才能真正讀懂文章,如,余秋雨的《廢墟》源于圓明園復建之辯之思。有了這一鋪墊,學生就可明白其主旨、思路、方法,進而明白文章遣詞造句的深層含義。因而,閱讀中并不只是教學生一些知識,還是為了交流表達,讓學生在范文中熏陶感染,探究語言內容、形式與表達意圖之間的關系,領悟根據表達意圖選擇實現表達意圖的內容和形式的寫作規律,進而提高寫作能力。
3.培養學生領悟探究作者思維范式的意識,養成良好的構思習慣
在具體文本的閱讀中,作為教師要放寬眼界,努力克服課時與精力的困難,把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作為重中之重,將著眼點不只定位于傳授語文知識給學生,更要把啟發、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凸顯出來,努力探究融崇高的思想境界、獨特的寫作技巧、流長的語言于一體的文本背后的思維過程及思維結構,形成良好的構思習慣。
古語云:“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從讀學寫”,讀別人文章,從中可以學到思想,學到表現手法,而這些思想和表現手法可用于寫文章。作為教師,應該在今天閱讀課上引導學生用點心思解決思維問題,這對學生寫作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明鑒.閱讀課上的“思維重任”:從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談起[J].語文建設,2015(2):58.
[2]王尚文.語文教育學導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59,307.
[3]陳正喜.以讀促寫為策略教學說明文[J].語文建設,2014(4):31.
注:本文為甘肅省“十二五”立項課題《藏族地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強化作文指導訓練 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實踐研究》(批準號GS[2014]GHB0266)階段性成果之一。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