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娟
摘 要:語文和音樂有著不解之緣,讓優美的旋律走進語文課堂,可以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與文字相結合,用音樂渲染教學情境,用音樂激起學生的情感,使語文與音樂完美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音樂;語文教學;興趣;教學效果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事例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和音樂有著不解之緣,優美的語言本身就具有音樂美,好的文章有音樂般的韻律。在語文教學中,讓優美的旋律走進語文課堂,可以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和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學生的力量盡可能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與文字相結合,用音樂渲染教學情境,用音樂激起學生的情感,使語文與音樂完美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此我簡單談談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音樂為媒,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音樂是一種較為直接的抒情的藝術形式。抒情功能較強,給人的感覺是直接、豐富和生動,很容易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就要恰如其分地運用音樂手段,進一步來構建音樂情境,渲染教學氣氛,在新課開始時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情感,把他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中促進其理解,優化教學效果。新課導入得好與壞,創設的情境優與劣,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音樂有其獨特的和諧旋律和優美的歌詞,構筑一定的美好意境,利用課中播放樂曲、齊唱歌曲、引用歌詞導入新課,目的就是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拓展思路,引發他們豐富聯想,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教學內容。我們要導入新課,所選的歌曲必須要與教學內容有關,首先教師應明確一個目標,如讓學生欣賞樂曲的旋律,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審美體味意境。其次,及時啟發學生理解樂曲的意蘊。再次,教師可以給樂曲配以獨白,要精心設計好音樂和所講課文過渡的環節,順勢展開討論或引導進入新課。可以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確保導入具有可行性,一般控制在4~5分鐘為宜。如,教課文《最后一課》時,可以播放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又能反映與課文內容一致在民族危難的歌曲《松花江上》,引導學生和歌曲產生共鳴,和人們一起發出憤怒的呼聲,抓住這個情境導入新課,就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配樂朗誦,體會情感,深化主題
歌曲有著優美的旋律,又有著美好的意境。教師在講課時,合適的背景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很好地渲染氛圍,給學生以愉悅的心情,以提高教學效率。選擇合適的音樂作為背景,一定要注意遵循教學規律選用的音樂,應該和教學內容協調一致,一定要讓它為我們的教學內容服務。例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綠》這類課文時,就應該選擇如《蘇堤春曉》《小放牛》等一些輕松明快的曲子作背景音樂。在教充滿著淡淡憂傷情感的課文,像《父母的心》《柳葉兒》時,則應選用一些曲風傷感的音樂作為背景。所以,所選音樂要在音樂內容、曲風和節奏上,與所教內容協調一致。選擇在學生朗讀課文或教師進行范讀時的合適時機,在課堂上播放背景音樂,都會事半功倍。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能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如,朗讀《黃河頌》時,可配以樂曲《黃河頌》;朗讀《七子之歌》時,可配以樂曲《七子之歌》;朗讀《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可配以樂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讀課文《周總理,你在哪里》時,可配以《紅樓夢》中的樂曲《葬花吟》或劉天華創作的哀樂《病中吟》。有經驗的教師對背景音樂的音量一定要控制好,在課堂上才能充分發揮背景音樂的妙用,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富有特殊感染力的音樂,構建出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情境,來畫龍點睛地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深化學習的知識,加深對文章真摯感情的理解,進而升華主題。例如,在教學《臺階》一文時,可以通過播放劉和剛演唱的歌曲《父親》視頻,讓學生一邊欣賞歌曲的優美,一邊觀看感人至深的畫面,營造出激發學生情感的濃濃氛圍,加深了他們對父親的理解和尊重之情,深入理解父親的追求。如,教授至愛親情單元中課文《背影》(朱自清)、《我的母親》(鄒韜奮)、《父母的心》(川端康成)時,可選擇《父親》《母親》等歌曲來表達父愛和母愛之偉大,加深對父愛母愛的理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對升華主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作文教學,音樂滲透,增添光彩
積累音樂術語如:音符主旋律,交響樂,樂章,小夜曲等,用一個或兩個,乃至更多的術語寫一些有一點意蘊或哲理的句子和段落。如:“夏雨如一串跳動的音符,奏出和諧的樂章”;段落如:“夏天的夜晚,青蛙聒噪,蟬聲嘶鳴,仿佛在聽一首交響樂;秋天的夜晚,蟋蟀彈琴,蟈蟈低吟,仿佛在聽一首小夜曲……”積累一些歌曲歌詞對寫作文也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生的認識生活,感悟人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在作文時可直接引用作為寫作的材料,也可以加以仿寫為文章增色。學生學會引用或化用歌曲名或歌詞作為作文標題。直接引用:如《陽光總在風雨后》《愛的奉獻》;化用的如:《綠葉代表我的心》。如,寫作《讀懂父愛》可引用歌曲《父親》:“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堅韌,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不知不覺你鬢角露了白發,不聲不響你眼角上添了皺紋,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人間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嘗了三分,這輩子做你的兒女,我沒有做夠,央求你呀下輩子,還做我的父親”來豐富作文內容。有學生化用《最愛你的人是我》來表現學生生活:“作業最多的人是我,書包最重的人是我,起床最早的人是我,睡覺最晚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這些都為他們的作文增添了光彩。
總之,藝術與語文教學畢竟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但兩者卻是相通的。音樂藝術豐富多彩,中國的語言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讓健康優美的旋律融進課堂,應該讓語文教學中多一點音樂飛揚的機會。將美麗多姿的音樂巧妙地融進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中,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格外精彩。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王春.音樂與語文教學[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