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聰敏

摘 要:生態道德教育是在生態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的德育觀和新的德育規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高校德育中,把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抓,對高校學生進行更為直接、積極和系統的生態道德教育,也完全有可能在挽救生態危機、維持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做出自己的貢獻。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學校的生態道德教育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亟須解決。因此主要通過對海南省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并努力找出相關問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生態道德教育;大學生;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144-02
一、調查情況概述
本次調查采用訪談法和書面問卷調查法,調查的內容主要是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課程設置情況以及教師和學校領導關于生態道德教育的態度問題。本次問卷調查以海南師范大學、海南大學和海南醫學院33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實際發放問卷330份,回收318份,其中有效問卷309份,有效率為94%。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內容現狀
通過調查顯示,高校生態道德教育教學中缺乏人與自然道德關系的相關知識和內容。調查數據顯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偶爾對學生灌輸一些關于生態環境、生態倫理和生態道德相關的知識。學生在回答“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會涉及生態道德的相關知識嗎?”時,有56.2%的學生選擇了偶爾;在專業課教學內容中交叉生態道德知識,有助于學生把生態道德知識和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加深他們對于生態道德知識的理解,但學生在回答“您的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里是否會涉及生態環境、生態倫理或生態道德的相關知識”時,有35.6%的學生選擇了偶爾。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內容表現為一定的滯后性。生態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課程具有的鮮明時代特色,然而課程資源尤其是文本資源總是滯后于時代發展,這一缺陷同樣制約了高校生態道德教育。通過整理訪談記錄,筆者發現受傳統的道德教育內容盲區的影響,教師忽視了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自然環境存在的內在價值等相關知識的教育。傳統的道德教育主要教育學生要尊重他人,要對他人和社會負責,但卻很少教育學生如何去保護自然和尊重自然,更不用說教育學生如何擔負起保護自然及其他生命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二)高校生態道德教育途徑現狀
在評價“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時有40.8%的學生認為方法較單一,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習動力。如表1:
筆者通過訪談了解到,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他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能夠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們更加喜歡課外實踐活動、知名專家的專題講座和網絡教學的形式來接受生態道德教育。如表2:
表2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生態道德教育課堂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更加喜歡課外實踐活動、知名專家的專題講座和網絡教學的形式來接受生態道德教育。生態道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它是集綜合性、實踐性、科學性、整體性、德育性等為一體的道德教育,這些特性要求生態道德教育方法要多樣化。筆者通過訪談學生和旁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發現教師在課堂上主要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制約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甚至對生態道德教育產生排斥心理,影響到教育效果。
(三)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現狀
課堂是大學生獲得生態道德知識,提升生態道德素質的主要途徑,所以高校對于生態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接受生態道德教育的情況。筆者通過問卷中的第二題的第6、7小題調查了學校生態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的情況。在回答“學校是否開設生態環境、生態倫理和生態有關方面的選修課程”“學校是否組織關于生態保護的相關活動”時,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學生選擇了學校是開設相關方面的選修課程和組織相關方面的實踐活動的。但是在評價其教學效果時有四分之三的學生認為教學效果一般或者不好。這充分說明雖然學校開設生態道德教育的相關課程,但是效果卻不佳。
(四)學校和各級主管部門對生態道德教育的態度
調查顯示,學校和各級主管部門對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筆者通過訪談也了解到,無論在財力還是人力師資隊伍建設上,學校相關主管部門并沒有高度重視。把大量的資金和師資隊伍都放在了自然科學等容易出成績的學科建設上,忽視人文科學相關學科建設。學生在回答“您覺得您所在的學校領導部門重視生態道德教育嗎?”時,選擇極其重視的為零,選擇不重視的占41.7%。在回答“您覺得您所在的學校的教師重視生態道德教育嗎?”時,只有4個人選擇了極其重視,選擇不重視的占41.1%。
三、調研結果得到的啟示
(一)完善課堂教學體系
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態道德教育因素。首先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主渠道作用。潛心研究去挖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的豐富生態哲理和知識。教師的角色不僅僅只是一名教書匠,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同時還要發揮其他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滲透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學科關系的實質是一個“直接的德育和間接的德育”的關系問題。各科文化知識系統教學是提高學生理性能力的重要途徑。這為生態道德教育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性前提。生態道德教育這一課題具有高度的綜合性,需要通過各科課程教學與專門德育課程的配合,才能順利地得到解決。開設與生態相關的選修課有利于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當然在各種學科課程教學與專門德育課程的配合上應當處理好各科知識教學與道德教育之間的張力。
(二)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豐富教學途徑。在開展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從教學過程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出發,把握各個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以全局性的視角安排教學過程。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面對的對象是“90后”這一群體,他們大部分在網絡上交流。因此生態道德教育教學要抓住這一時代特性,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以信息化時代背景的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嶄新載體?!熬W絡作為一項影響深遠的技術,是人們在現代條件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新手段。同時它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新途徑?!盵1]網絡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命帶來新機遇,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活力。
(三)健全生態道德教育保障機制
首先解決生態道德教育的保障機制的關鍵就是學校領導層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關注,毛澤東曾經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2]“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管理必須從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性和動態性管理入手”[3]并為這支隊伍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和制度保障。然而事實證明對這支隊伍提供的各種保障還不夠完善,例如還有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編制沒有落實,使其無心鉆研專業知識,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只是蜻蜓點水,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加大對隊伍建設的重視度并對這支隊伍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和制度保障。思想政治理論學科肩負的責任比那些能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的學科要重得多。赫爾巴特曾經指出:“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育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4]。“‘教學指的是傳授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等等,著眼于幫助學生完成一定的課業;‘教育則主要是指對于學生價值追求的引導。知識技能既然重要但是與做人的方向和價值觀的相比,就不能不具有工具的性質?!盵5]因此,學校管理層要高度重視德育工作。在生態危機背景下,生態德育更要提上日程。學校管理層不僅要努力改善德育工作者的教學工作條件,還要努力改善其生活條件,解決教師住房、孩子上學、生活福利等實際困難,重視對教師進行情感投資。學校領導干部要經常深入實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以便教師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促進學校道德教育質量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0.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3]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4-452.
[4]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57.
[5]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