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杰
摘 要:對當今時代下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寶貴的教育資源。把傳統文化作為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載體,讓青年學生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同其他方面遷移和延伸,把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愛良好結合起來。這是十八大以來對文化建設意識領域的高度重視,更是其以精神文化力量推動社會健康發展的動力源泉。
關鍵詞:傳統文化;校園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對當今時代下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寶貴的教育資源。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對當代大學生要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 年初,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同樣指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站穩腳跟,在教育過程中得到認同并發揮優勢,“其關鍵環節在于能否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使其在自身內容的建構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與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目標相一致”。到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所以,在中央數次意見精神的指導下,高校如何抓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對青年學生開展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能影響中國人的精神支架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一個龐大哲學體系,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哲理,豐富的內容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延續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中華民族穩定的民族特色、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傳統的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著中國人,它維系著中華民族團結,是振奮民族精神的力量。它推動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對人們思想和生活起著巨大的作用。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引起了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重視。甚至幼兒園都提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幼兒素質發展”的口號,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講座、課程、音像和圖文資料成為各類教育機構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比如,愚公移山、鑿壁借光等這一類富有啟迪意義的中國歷史故事、中國名人故事、中國寓言故事,可以說是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精華。這些從小就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一直激勵著青年學生奮發向上,自強不息,不懼險阻,遭遇挫折時愈挫愈勇,面對困難時迎難而上。
這種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和獨一無二的中華傳統文化深深滲入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對于加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念信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誠信、友愛,培育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啟發作用。
二、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缺失
現在幾乎所有學校都擴大了招生規模,使更多的青年學生有了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但隨之而來的青年學生文化素質的問題并沒有按我們的設想,得到普遍的提高,相反,通過很多事例我們看到,當代大學生文化素質方面的問題不容樂觀,人文素質方面的欠缺是社會公認的事實。特別是很多高職層次的學生不愛讀書,不在人類文明歷史的海洋中吸取和改造主觀世界,使得思維能力低下、思維方法片面,甚至善惡判斷標準缺失、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性情乖戾、只有個人世界,沒有完成社會化的改造。
而高校的辦學理念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對影響社會能力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質的教育的重視要相對次之。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是解決學生謀生創業的問題,固然不可小視,但是有些學校取消了語文課,用應用文寫作來代替,就有點棄本逐末了。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從工作的角度是滿足了社會的需求,但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的培養卻沒有得到良好的引導。缺少傳統文化的熏陶,代表民族特性的傳統文化根基缺失,對自身民族的認同和情感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兩個缺一不可的最終目標。
三、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面對現代的大學生群體,我們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開展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但唯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最為合適,因為傳統文化是一種偏重于如何做人的文化,強調崇仁尚禮,謙和恭敬,認為“天心存仁”,即“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天地之理,注重以道德禮儀的規范來實現社會秩序的維護,凝聚著“仁者愛人”的仁愛意識,還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這些思想對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大學生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加強宣講和督促執行。
這種背景下,我們必須要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當做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任務,放在大學生教育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好傳統文化所具備的德育功能,使其在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結構中起支架作用,對校園的整體精神面貌起統攝作用。
因此我們把傳統文化作為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載體。讓青年學生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向其他方面遷移和延伸,把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愛良好結合起來,擴散到其他能力素質中對其他素質產生影響和發展。形成一種行為價值取向,指導青年學生在與社會、與他人、與自然發生關系時的行為和態度。
四、基于傳統文化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
最后,筆者結合對青年學生所了解的情況,對在學校中推行傳統文化教育提出幾點想法:
(1)學校要成立領導小組,提供組織保障,制定創建方案。按習近平總書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思想,把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來。
(2)成立“中華傳統文化教研室”,制定詳細的教育實施方案,組織討論,開設論壇,引入課程改革,開發校本課程,編寫相應教材。
(3)組織晨讀經典文學,朗讀背誦如《弟子規》《論語》等古今華文經典。
(4)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系列講座引入第二課堂,組織學生收看并進行考核,對其成績合格者給予學分獎勵。
(5)營造氛圍,宣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張貼經典篇張、傳統禮儀教育活動、建立學生講堂、傳統美德教育活動、制定行為規范等,在學生中營造出主動自發的學習氛圍。
(6)培養一支思想品德高尚、業務素質過硬、有獨特教學風格的師資隊伍。
(7)有紀念意義的傳統節日、重大節氣教育活動,如清明、中秋、端午、七夕、重陽節、冬至、中元等都組織青年學生開展軟筆書法作品、國學宣傳創意作品展覽、主題班會活動,等等。這些傳統節日都是培養學生的血肉親情,激發學生民族情感的好教材。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其中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著重要的育人價值。“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上、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可以這樣講,只要能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民族認同、民族凝聚、道德教化的功能,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豐沃的土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幫助青少年堅定愛國信念,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我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就一定能夠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鄧晶艷.高校理工科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探析[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4(01).
[2]王 堯.論大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途徑[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3.
[3]遲成勇,吳錦旗.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03).
[4]郝飛飛.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對策[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5]新華網.習近平論中國傳統文化——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8/c_126206419.htm,2014-02-28.
(作者單位: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