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莉
摘 要:以問題引領課堂,用問題提升思想;這是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本文以高中政治課堂為例,從問前預設,選好問點;問時精心設計,把握時機;問后教師慢一步,等待學生頓悟三個方面加以探究,為政治課堂的有效建構探尋出路。
關鍵詞:高中政治;問題教學法;時機;頓悟
一、問前預設,選好問點
1.有效預設,選好問點
高中政治教材的特點是內容多、知識面廣、涵蓋面寬等,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僅以“神奇的貨幣”一課為例,這一節課中的知識點就有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性質、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貨幣的概念、一般等價物等內容。在教學設計時,對如此眾多的知識點,教師應全面把握,選好問點,對“問什么”“什么時候問”“在哪里問”“怎么問”等應該心中有數,以免上課時出現問題的無效性和低效性。
學習“神奇的貨幣”時,對于商品概念的理解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并且是這節課的首要解決的問題。那么,在課之初呈現教學目標后,情境引入商品的概念進行理解是可行的方法。如,創設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到商場去購買衣服、鞋子等,到超市購買鹽、油、醬、醋等,到農貿市場購買水果、蔬菜、西瓜、糧食等。此時,告訴學生:我們買的這些都屬于商品。緊接著提問:你能說說上述不同的商品的共同特征嗎?再以情境提出比較性的問題:媽媽親手為你織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為什么?
這樣,在引入商品的概念時,以情境法去設計問題,既抓住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生活化的情境法的使用,又體現了政治中處處有生活,生活中無處不政治的特點,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巧妙預設,明確“怎么問”
所謂“怎么問”就是選擇適當的提問方式。為了突出新課標的理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問題中善思,從問題中得到啟發和感悟,問題的提出應遵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原理,使每一位學生若有所思、似有所悟,收到啟思益智之功效。
政治內容從本質上看包括概念性的問題、理解性的問題、思辨性的問題等。不同的問題,宜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如,教學“商品”的概念時,教師切記不能問“什么是商品?”這樣的問題波瀾不驚,令學生感到乏味、無聊。教師應從新的角度有效切入,使問題生動、直觀、形象。如,對于商品的概念,可以這樣設問:A.山上的石頭;B.山上的石頭打出來自己蓋房子用;C.山上的石頭打出來,賣給修建房子的人。這三種情況下所提到的石頭,你感覺哪一個是商品?為什么?
如此提問,會引發學生思考滿足商品的兩個條件:“用于交換”和“勞動產品”;也容易引發學生思考物品、勞動產品和商品的不同點。
當學生了解了貨幣的一般職能時,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請問以下幾種情況,屬于貨幣的哪種職能?①一件衣服標價100元;②老丁家藏有祖傳的兩塊金磚;③企業財務人員向公司職工發放工資。這樣的問題,有貨幣職能的分類以及其概念的理解;而層遞性提出問題,到情境問題的提出,利于學生思考和運用。
二、問時精心設計,把握時機
1.問在疑處
提問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口欲言而不能”之時。比如,學生對“黨的主張是否等于國家意志”感到疑惑時,那么,此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針對這句話進行思考。當學生弄清楚黨的主張不等于國家意志時,緊接著,將問題升華,“黨的主張能否上升為國家意志?”而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
2.問在生成時
教師根據課堂生成,巧妙提出問題,把握動態資源,催生學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學“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中,教室里突然發出“啊”的驚叫聲,全班同學被這聲驚叫所吸引,紛紛循聲望去;顯然,課堂教學出現了突發狀況。原來是一位同學養的小白鼠鉆到了女同學的腳下。此時,教師對這一事件提出問題:“剛才發生的事件的因果聯系是什么?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這樣,將課堂偶發事件和課堂所學有機融合,既教育了那位學生,也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
三、問后教師慢一步,等待頓悟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該慢一步,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探究,既可以提高問和答的質量,也減少了學生對問題置之不理或隨意答題的情況。
再者,提問后,應多采用鼓勵性的評價,或者以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的高中生唯恐回答錯誤而丟面子,因此靜坐不語,傾聽他人回答,或者靜等老師講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激發學生踴躍曬曬自己的觀點,說說自己的想法。待學生回答后評價也不容忽視,應準確把握“癥結”所在,強化學生的糾錯意識。
提問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方法也因人而異。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新提問的方法,注重問題教學的實效性和有效性,讓問題問到點上,答到實處,課堂才會更高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炮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