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民


摘 要:現國內化工裝置很多采用浙大中控SUPCON集散控制系統,文章主要針對該控制系統與同類型其他控制系統進行對比,闡述該控制系統在現代工業自動控制中的應用及優缺點。
關鍵詞:浙大中控;控制系統;比較;優缺點
1 系統硬件
和其他控制系統一樣,浙大中控控制系統硬件也是由電源系統、主控制卡CPU、I/O卡、數據轉發卡等組成。
1.1 主控制卡
XP243X主控制卡是整個控制系統的核心,通過過程控制網絡與操作站、工程師站相連。接收工程師站發出的管理信息,并向操作站傳遞工藝裝置的特性數據和采集到的實時數據。它可以自動完成數據采集、信息處理、控制運算等各項功能。
1.2 系統I/O卡件
本控制系統使用的I/O卡件包括:模擬量輸入卡XP313、模擬量輸出卡XP322、數字量輸入卡XP363、數字量輸出卡XP362、熱電偶輸入卡XP314及熱電阻輸入卡XP316。其中,該控制系統與其他控制系統相比,每塊I/O卡件本身都帶有撥碼開關,可以單獨分組設定卡件設置,使用起來更加靈活、可靠。
1.3 數據轉發卡
數據轉發卡XP233連接著主控制卡與I/O卡件,一方面驅動SBUS總線,另一方面管理本機籠的I/O卡件。
2 軟件系統
2.1 組態工具
該系統采用分類的樹狀結構管理組態信息,使用戶能清晰把握系統的組態狀況。圖1為系統組態總體畫面,通過組態工具,可以對控制站、操作站及控制小組進行具體設置。與進口同類型的控制系統相比,組態畫面全部采用中文界面,使組態更加直觀、易懂。而且條理清晰,容易上手。
2.2 系統回路組態
SUPCON控制系統通過通道組態畫面,可以將現場變送器來的電流、電壓或阻值信號轉變為可在流程圖畫面上顯示的實際測量值畫面。其中,可以對量程、報警值等進行設置。如果測量氣體介質,可以通過溫度補償、壓力補償來進行溫壓補償設置。如果測量流量信號,可以通過開方選項來進行設置,還可以進行累計流量設置。在進行一般控制回路的組態時,與其他控制系統相比,不需要進行功能塊的搭建工作,只需在彈出的組態畫面對話框的設置欄設置好相應的參數即可,節省了很大的工作量,而且避免了功能塊引腳連接錯誤的弊端,大大提高了組態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在化工裝置中,除了簡單控制回路,還有復雜控制回路,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串級控制。
2.3 邏輯功能的實現
在化工裝置中,除了復雜控制方案外,還有聯鎖、邏輯、順序控制功能,其中最為典型的順序控制便是裝卸車管理。浙大中控DCS系統所采用的AdvanTrol Pro軟件,可以開發用戶端特殊需求軟件功能?;ぱb置所使用的SCTruck V1.0裝卸車管理軟件就是其中一例。該SCTruck V1.0裝卸車管理軟件主要實現在AdvanTrol Pro 監控畫面下,對物料的裝卸車進行管理。通過該軟件自動檢測實際的裝卸貨量,并且和裝車車輛牌號、來料單位等進行自動關聯,統一保存、顯示、查詢和打印。在SUPCON系統中,SCTruck V1.0裝卸車管理軟件配合設計所提供的裝車系統順控方案,可完全替代目前市場上使用的批控儀設備,操作方便,管理罐區定量裝車及實時票據打印,實現自動化罐區管理。其他同類型DCS控制系統與之相比,很難實現上述裝卸車系統。而且浙大中控系統可以在線監測聯鎖邏輯圖中的動態變量數據,便于問題的查找與解決。同時,對需要強制的變量,可以在線強制,方便、安全。
3 故障診斷功能
3.1 故障診斷方法
該系統設有專門的在故障診斷畫面,可以清晰地看見整個控制系統的硬件結構。如果某個卡件出現故障,那么就會出現紅色報警指示。想進一步了解具體通道故障,可以雙擊紅色顯示的卡件即可。在系統正常運行時,整個畫面指示燈應該全部為綠色。黃色顯示的狀態為備用狀態,實現了控制系統的冗余功能。
3.2 操作站故障現象及處理方法(見表1)
4 系統維護注意事項
在裝置的日常維護過程中,由于工藝參數的調整,需要對系統組態進行修改。對組態進行的任何修改,都應將組態“傳送“到各操作站,以保證操作站的運行組態與主控卡保持一致。在組態傳送時,應首先注意各個操作站的監控軟件正在運行當中,為了不至對操作站的監控運行造成影響,因此應事先提醒被“傳送“組態的操作站運行人員注意。其次被傳送組態的操作站在組態傳送期間,應提醒操作員暫時停止畫面操作,否則可能會發生傳送失敗的情況。另外組態傳送時,需要注意,務必使得工程師站以及各操作站的“FTP SERVER“軟件處于運行狀態。不會對裝置造成任何波動,而且組態的發布具有選擇性,不會影響工藝人員的在線操作。
5 結束語
隨著國產集散控制系統的不斷更新換代,系統所實現的功能也越來越完善,甚至一些功能已經趕超進口控制系統,而且在穩定性方面也在不斷提高。從性價比方面綜合考慮,國產控制系統在今后的煉油化工裝置中應該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
參考文獻
[1]何衍慶,俞金壽.集散控制系統原理及應用(第二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10):120-125.
[2]陸德民.石油化工自動控制設計手冊(第三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1):162-297.
[3]王長力,羅安.集散型控制系統選型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1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