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麗靜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的高職院校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中還存在的諸多問題,要推行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就應當結合這些問題,在樹立明確教育改革目標的前提下,不斷完善教育內容、革新教育方式、探索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使高職院校教育能夠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優質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育改革;路徑;方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高職院校教育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凸顯,突出表現為教育目標不夠明確、課程設置游離于人才市場需求之外、教育內容偏重理論而忽視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教育方式仍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式、考核方式上單純以筆試為主、以成績為準等方面,這些問題大大影響了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實現。當前的高職院校教育改革,應當在針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教育改革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改善和提高。
一、明確教育改革的目標
目標指引著前進的方向,明確的教育改革目標是教育改革的先導,要做好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這項工作,首先就要有一個明確的改革目標。我國的高職院校是以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因而,應當明確,高職教育應遵循以實用為主、就業為導向的方針,以滿足職業崗位為本位,注重培養教育學生的應用型技能,培養能夠迅速適應崗位需求、畢業即可零距離上崗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具體而言,這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要有明確的職業定向性,即高職院校應當明確要培養的是哪個行業的人才,并從該特定的行業崗位群出發進行具體的分析,在此基礎上設立針對性較強的教學課程;二是要注重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除理論教學之外,必須重視實踐性教學,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構建與職業崗位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三是要明確高職院校的職業崗位導向,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查,著力培養在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要為教育目標服務,新課改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高職院校的教育也不例外,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當中要對當前的教育內容進行完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者,要選取恰當的高職教育教材。作為教學中最重要的載體和媒介,恰當教材是做好教育改革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然而近些年出版的高職教育教材難以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色。這主要是因為當前高職院校教材編寫沒有一個統一的大綱或標準,往往只要交付版面費等相關費用就可以出版教材,比如個別高職院校本來沒有足夠的能力編寫教材,但為了完成編寫教材的科研成果,不顧自身實力,東拼西湊,根本沒有系統性、實用性、科學性可言,導致教材之間相互抄襲、內容陳舊等現象頻現,甚至出現教材之中前后矛盾、錯漏百出的不良現象,鮮有精品的教材出現。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及教師在選取教材的時候應仔細篩選、挑選那些最能適合本校特點、適應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材,有條件的高職院校也要主動發揮作用,充分利用位于教學第一線、直接接觸學生、最能了解學生的優勢,在結合國家有關標準和相關要求的前提下,編寫出實用性強的教材。
二者,要構建應用性強的高職教育內容體系。時代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變化,教材的內容總是具有相對的滯后性,各地、各校也都有著不同的發展水平和特色,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在選擇好教材以后,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摒棄那些過時的、陳舊的、不適合本校特點的內容,選取那些跟得上時代發展、實用性強的知識。與此同時,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將教材內容與本校的實際密切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加入實踐知識,通過專業基礎課、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等課程的講授,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輔相成,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突出教學的針對性,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理論基礎知識扎實、應用和實踐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
三、革新教育方式
雖然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了很多年,也有過很多有益的探索,不過在當前高職院校的教育方式中,依然沒能完全擺脫傳統填鴨式、灌輸式教育的窠臼,不容否認,這些傳統方式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之處,然而,這卻不適合于現當代高職教育的要求。當前高職院校的任務是要在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綜合發展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因而,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當中,革新教育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推廣啟發式、合作式教學,注重學生理論基礎的夯實。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扎實的理論基礎是掌握實踐技術的前提。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當中,要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強化學生對相關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前很多教師都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教學方式,如教師作為引導者、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啟發式教學,以及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辯論的合作式教學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值得我們借鑒和推廣。
其次,加強實踐式教學,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這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的教育特色就在于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教學當中相應增加設計、實習、實驗等教育方式所占的比例,建立開放式、模塊式的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增進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學會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采取個別化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新課改要求注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高職院校的教育也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具體而言,有能力的高職院校和院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點、塊、面”的教學方式,總體抓面、突出個別點,即在確保所有的學生對課程內容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盡量照顧到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通過向學有余力的學生開放所有的機房和實驗室等、采取特別教育的方式,讓這部分學生“吃飽”,鼓勵他們主動探索研究,激發他們的潛質,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
四、探索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是推進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前進的重要動力。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當前高職院校在教育評價方式上除沿襲傳統的閉卷考試之外,也探索出了諸如開卷考試、課外論文等在內的多種方式。誠然,這些方式在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方面各有所長,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也體現出了各自的缺點,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當中不斷探索,在完善對學生理論能力考查方式的同時,注重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
一是完善對理論知識的評價方式。傳統的閉卷考試有助于督促學生熟記和掌握理論知識,卻由于大多采用客觀題的方式不利于體現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而,在閉卷考試中應當適當加入主觀性題目,重點考察學生的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增加形成性考查方式,如課堂中的分組討論、課下的小論文寫作以及隨堂小考等方式,以綜合評價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是引入對實踐技能的評價方式。當前的評價方式大多都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查,也難以考察到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創新精神,然而,這些恰恰正是高職院校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中,應當引入技能測評等實踐性較強的評價方式,通過現場實際操作、情景測驗、任務表演等方式,讓學生當場操作,這樣就能夠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實現對理論和實踐能力的綜合考察。
總之,高職院校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期的艱苦努力,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改進和完善,才能推進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斷前進,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艷娥.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09(3):22-26.
[2]史巖眉.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探索[J].管理觀察,2014(19):172-173.
[3]江靜嵐.新時期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3(32):39-40.
[4]張守勤.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路徑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13(7):82-84.
[5]盧紅學.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發展與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10(1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