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東
摘要:傳統閱讀教學模式忽視學生主觀感受與想法,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將閱讀“主動權”還給學生,打破局限,改變單一的、僵化的閱讀教學模式,從多渠道去創新閱讀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而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更能對學生閱讀探究能力的形成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 創新 探究能力 方法策略
閱讀個性化的重要性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就被指出,但很多教師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依然未能將閱讀個性化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統一的教材和單一的思維方式,使學生被共性化的理念和行為所統治。最終學生被雕琢成一個模樣,他們思維僵化,缺乏應有的探究能力,更是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此,語文老師必須創新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
一、角色互換,把學習權還給學生
探究式閱讀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應該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下,以教材為探究內容,結合自身實際,在閱讀中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首要的、迫切需要的就是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變“一言堂”為開放性課堂,將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使“滿堂灌”變成師生互動、學生參與的教學模式。
除了消除學生疑慮之外,教師還應該尊重“不同的聲音”。就像閱讀《項羽本紀》,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聲音”,學生可以質問項羽兵敗自刎身亡,批評他不能包羞忍恥,不肯總結教訓;也可以惋惜項羽英雄事業歸于覆滅;同樣可以認為當時劉邦已穩定了大局,項羽則一敗涂地,已經回天無力了。教師應該認識到這是師生、生生之間思想認識上差異的體現,更應該認識到這是更好了解學生情況的途徑。教師應該為學生不同的見解喝彩,還應進一步引導學生客觀地分析,使學生在認識項羽英雄形象的同時,明確他個性中“剛愎自用,無法正視挫折”的弊端,引導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人物形象。只有尊重“不同的聲音”,學生閱讀的“主權”在手,探究式閱讀教學才能得以進行并活力四射。
二、打破局限,給時代元素以展示的舞臺
1、多元閱讀教學方式的運用。閱讀教學方式不應該是單一的、僵化的,應根據文本、教學目標等的需要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如合作探究討論式、對比探究閱讀式、質疑式等,其中,前兩者是較常用的方式。
(1)合作探究討論式。閱讀教學中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獲取、整合信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如教授羅曼·羅蘭的傳記文本《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時,老師沒有把文章的主旨直接告知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去探討,當學生無從下手時,便設計幾個問題點撥:討論貝多芬的遭遇:“這就是貝多芬的一生,如此的觸目驚心!此刻你們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些形容詞把它給表達出來?為什么?”要求學生先自行思考,形成文字,再與組員進行交流、討論。接著引導學生再思考“設想一下,如果是我們身處這樣的境地,我們可能會作出什么選擇呢?”小組經過熱烈的討論后,派代表發表見解和看法,讓一些同學進行適當的點評,在討論中,學生間的思維相互碰撞,探究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2)對比探究閱讀式。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要求,不止是簡單的積累,還要提高學生評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這就可以通過對比探究閱讀來達到。《項羽本紀》一課要求學生能對項羽這一形象辨證地進行評價,因此學生對這人物應該有較為全面的理解。通過對比探究閱讀,學生對項羽這一形象的印象會更深刻,因此我設計了“試比較:①項羽:‘彼可取而代之也。 ②劉邦:‘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③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三人話語在內容、語氣、思想上的異同。”這一環節,讓學生把項羽和劉邦、陳勝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探究人物在說話內容、語氣和思想認識上的不同。經過探究比較,學生能通過品味語言,了解人物,也懂得了語言表現力的魅力,明確語言描寫對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品讀賞析能力,探究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
2、架設課內與課外之間的橋梁。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要讓學生通過教材的學習學會舉一反三,就需要讓他們擁有主動探究的能力。創新閱讀教學,教師應架設起課內與課外之間的橋梁,立足課內,著眼課外,真正去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讓學生擁有探究精神。
三、正確引導,促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創新閱讀教學,應有效的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并不是由著學生“性子”閱讀,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是讓學生脫離文本任意肢解文意,而是在閱讀過程中,滲透個性化的思考和認識,讓心靈與文本碰撞,擦出火花,特別是文本中人物的思想面貌往往對學生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教師沒有加以引導,學生可能會認識片面,被表象誤導,教師正確地引導能促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創新閱讀教學模式,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因為提倡創新,不等于絕對的標新立異,不等于盲目的讓學生走極端,讓學生都變成憤世嫉俗的所謂“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