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靜
摘 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學生課下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結合該教學模式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創新策略,對于提升高校英語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翻轉課堂模式;創新策略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領域開始掀起一場巨大的改革。在這個改革工程中,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具有“生成意義”的后現代課程方式。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促使學生獲得統一、協調的全面發展,已經成了教育者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翻轉課堂模式對于英語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啟示,是解決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嘗試研究如何應用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創新大學英語教學,以作拋磚引玉之用。
1.翻轉課堂模式概述
翻轉課堂的英文名稱為“Flipped Classroom”,對于其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簡言之,就是將傳統的學習過程顛倒過來,教師每周制作7~10分鐘的教學視頻,學生在課前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觀看微課程視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與教師、同學進行在線交流,從而完成教學內容的自主學習。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環節成了師生互動的場所。教師指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問題解決和實際應用,將原來用來授課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更多地交流與活動,從而直接為學生解答疑惑,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難發現,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模式大有裨益。
一方面,利用翻轉課堂模式可以實現“學以致用”的境界,教師可以將大學英語課程中的一些重難點知識,以微課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前就進行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則主要向學生傳授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技能與技巧。另一方面,利用翻轉課堂模式可以讓學生得到及時反饋,利用微課代替課堂傳授,可以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更仔細地分析,從而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讓學生得到及時反饋,進而制訂下一步學習計劃。
2.翻轉課堂模式下創新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教師在運用翻轉課堂模式時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任務驅動與問題引導并進,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大學英語教師要在課前利用多種方式來安排翻轉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活動,用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鑒于大學英語理論知識的繁瑣性,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形式來引導學生閱讀內容,呈現出本模塊的主要知識點。同時,在安排實踐性任務的環節中,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點布置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性任務,以任務驅動的形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比如在教學“Friendship”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制作教學微視頻,以亞里士多德的名言“A true friend is one soul in two bodies.”作為引子,引導學生用心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友誼,為之后的學習做好情感鋪墊。之后,教師要將課文中的生詞和重要詞組以樹枝狀的框架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掌握tap、shake、urge、reply to等重點詞匯與詞組,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
(2)微課資源與知識提示結合,鼓勵學生的自主探究。由于翻轉課堂模式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所以教師應該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在互動活動中集思廣益,開啟智慧,發展技能。
繼續以“Friendship”的微課資源為例,除了呈現重點詞匯與詞組,教師還要在視頻中插入4~5分鐘的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自行聆聽時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糾正錯誤發音。培養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至關重要,這是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基礎。
(3)發展思維與提高能力并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英語課程具有強烈的實踐性,需要學生具備分析、處理和應用英語知識的能力,方能學好這門課程。為了檢測出學生的真實英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學生適當的反饋與總結,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學習能力。
比如,在學完微課視頻后,學生必然會發現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及時跟蹤學生在線自測的反饋情況,將學生的疑難問題搜集起來,在課堂上統一講解。然后再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各個組員用英語自述對“friendship”的看法。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為學生創設英語聽說的良好環境,還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升他們的道德境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3.結束語
相比傳統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模式具有諸多優勢,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本文結合翻轉課堂模式提出了三種大學英語教學策略,大學英語教師要積極應用這種模式,促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 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46—51.
[2]吳忠良,趙 磊.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14(04).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