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清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課堂教學領域的改革引發了廣大教育者的熱切關注,討論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探討信息技術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有哪些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教學有效性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概念
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含義,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在本文中,筆者比較認同宋秋前教授的觀點,他認為,“有效教學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采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獲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最終使學生得到進步和發展。
二、信息技術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案例1: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選修教材第三冊內容,這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講述的是感應電流(感應電動勢)方向的規律。運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很難理解楞次定律這個規律,在突破由實驗得出楞次定律和具體應用這個重點、難點時,學生總感到力不從心。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為具體,通過計算機模擬把假象的磁感線生動具體地表現出來,把“阻礙”作用通過動畫模擬,演示原磁場方向、原磁場磁通量的變化以及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就能較好地化抽象為形象,極大地克服學生的思維障礙,使學生容易理解,易于建立物理模型,難點也就容易突破,有助于他們理解和掌握定律。
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有很多的物理現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讓學生理解和突破。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模擬微觀或者宏觀世界的運動現象和規律,增強課堂的表現力,有利于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案例2:天體運動。
通過神州九號發射視頻和模擬動畫,不僅豐富了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宇宙航行、宇宙速度等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天體運動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飛船和空間站的運動、動量知識和機械能知識的應用(包括碰撞、反沖、火箭)。讓學生很好地突破飛船變軌和對接的難點,使物理知識在應用中得到升華。
多媒體技術是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視等各種信息傳輸手段為一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多媒體技術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加深了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利用多媒體技術等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特別是在抽象物理建模方面更有其優越性,它能夠動靜結合地演示一些物理現象,有效地控制變化的過程,從而便于學生觀察和思維,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1)提供多種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教學內容的呈現和傳遞提供多種可能。傳統的教學媒體,呈現教學內容的形式比較單一。相比之下,多媒體教學可以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形式傳遞教學內容。同時,利用計算機網絡非線性的組織結構特點,呈現出立體化的知識結構。信息技術為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呈現提供了技術支持。
(2)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Internet
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計算機網絡,它的開放性、非線性的組織信息資源的超媒體技術,能夠提供最大的知識空間。學生利用網絡所提供的信息服務功能,可以在這個無邊無際的信息空間自由探索。
(3) 虛擬現實技術豐富學生視野。信息技術可以突破傳統課堂的時空單一性,一方面借助豐富的視聽資料,可以讓學生親臨其境,體驗歷史某個時期的真實景象。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虛擬技術,觀察到其他空間的景象。在地理課堂教學、生物課堂教學時,可以利用3D建模動畫、網上衛星觀測軟件、電子顯微鏡及觀察軟件等,使學生觀察到一些其他國家及地區、外太空、微觀世界的場景。而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
3.延展課堂教學的活動空間
這里主要是指網絡課堂教學模式。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利用超文本方式組織和處理多媒體信息,也就是超媒體(Hypermedia)。它用一種類似人類聯想記憶的非線性網狀結構來組織信息,信息排列的順序也不是固定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所需按任意順序來提取信息,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案例3:“Olympic Games”。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特定情景下的常用短語和對話,教師讓學生登陸可可英語網站(http://www.kekenet.com)。網站中“情景會話”欄目,分為11類不同情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求,選擇相應的欄目,豐富相應的英語知識。
為了給學生充分展示口語水平的機會,利用該網站的“秀口語”欄目,可以實現互相學習、互相評價,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現實中人們的生活常受時空的限制,生活在某一社區之內,只對這一社區的事物了如指掌。“Olympic Games”這堂課,利用多媒體網絡,突破了課堂教學時空的限制,再現歷史場面,表現宏觀和微觀生物世界,模擬英美人士交談的真實情景。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訓練,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合理利用計算機網絡,可以延展課堂教學活動的空間。
4.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評價效率
案例4:“無機非金屬材料”教學環節設計。
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環節二:瀏覽主題網站,自主學習。
環節三:問題探究,網上交流。
環節四:教師引導,學生展示。
“無機非金屬材料”這堂課在計算機網絡教室進行。教師事先設計開發了基于web-Quest模式下教學主體網站。學生通過主題網站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的優勢,利用利用BBS留言板、網絡調查平臺和在線測試平臺,實時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第一時間對學生的調查結果和測驗結果進行評價統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評價的效率。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有如下特點:第一,評價范圍廣,應用對象全。可以建立教學評價的數據庫,學生根據自己水平進行階段性的評價,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進行螺旋式上升。第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評價,免去了教師對作業逐一進行分析考察。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評價效率。第三,傳統的作業評價方式經過了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批改作業等一系列步驟,持續時間長,達不到及時得到教學評價的效果,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評價在測試后可立即形成評價,及時得到反饋,評價效果好。
參考文獻:
[1]楊歡聳.現代教育技術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2]尹俊華,莊榕霞,戴正南.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