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
摘 要:思維導圖被譽為21世紀全球性的思維工具,自誕生以來,被廣泛地應用于人類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初三歷史與社會復習備考階段,如何充分利用思維導圖,激活學生的思維,締造活潑有趣的復習課課堂,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思維導圖;歷史與社會;備考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概念圖,英文是mindmaps,它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大腦基金會總裁東尼·博贊發明的,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地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1.歷史與社會的學科特性
歷史與社會是將歷史、人文地理和相關知識結合起來,構建成一門新的課程,其課程框架的基本思路是: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以人類社會特別是以中國社會發展為主軸,以綜合認識現代社會基本問題為立足點,整體設計目標的遞進關系和內容的邏輯順序,因而決定了本課程特有的綜合性、人文性、探索性和開放性。
第一個主題是“我們生活的世界”,講述社會是怎樣的,這是對社會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個主題是“我們傳承的文明”,講述社會為什么是這樣的,這是對反映社會發展的史實的整合;第三個主題是“我們面對的機遇與挑戰”,講述社會應該是怎樣的,這是對當代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的整合。
2.歷史與社會中考命題趨向
根據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013年深圳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說明》編排,歷史與社會考點包含了大考點14個,分小考點60多個,涵蓋了初一至初三的5本教材,涉及學生的閱讀字數大約有上萬字,還有大量的圖片、表格、地圖等。在初三這有限的時間內將如此復雜繁瑣的知識點記憶并運用,是一件非常龐大的工程。從最近幾年的中考命題來看,歷史與社會中考題型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類,各占50分,試題的靈活度、開放性逐漸增強,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越來越緊密,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
3.歷史與社會備考中運用思維導圖的重要性
(1)構建高效的歷史與社會知識體系。北京師范大學楊寧一教授曾經指出:“學科知識體系是在一定歷史觀指導下構建的,反映了對歷史的總體認識,體現和涵蓋了學科的主干知識,在考試測量中十分重要。同時,考試測量的試題應該有三個命制目標:一個是命題的立意,即試題要有一定的主題思
想;一個是能力考察的目標,一個是通過作答使認識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試測量本身成為再教育的過程。命題的立意和認識的提升都源于學科知識體系。”基于此,初三歷史與社會復習備考中必須重視對教材的熟悉,掌握基礎知識,并構建歷史與社會學科體系。
(2)改變傳統課堂,提高課堂效率。教與學的關系,看似簡單,要處理好絕非易事。在初三總復習階段,學生總是期待老師理清楚線索,然后他們按照老師的思路記憶即可,這樣既省時又省力,復習的速度又快,也可以避免自己整理知識點的遺漏。但長此以往,學生養成了對老師依賴的習慣。那這樣一來,初三復習的效率又從何談起呢?
有沒有方法解決這個難題呢?當然是有的,用思維導圖。采用思維導圖,通過大量的圖片和顏色,可以更大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人文地理中國地形(主要山脈、河流、地形區)為例,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簡單的線條、圖畫記錄下祖國的山川河流,用亮麗的顏色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
如果再將學生所作的知識結構在班內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質疑,互相查缺補漏,一節課這樣下來,學生掌握的應該要比老師滔滔不絕地講一節課要好很多,也可以較好地解決老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達到教師“輸血”與學生“造血”的有機結合,既符合新課改的理念,也符合高效課堂的要求。
(3)運用思維導圖,構建學生歷史與社會復習“點—線—面”知識體系格局。歷史與社會課程,包含的知識點非常瑣碎,如果我們可以很好地通過一張圖,僅用關鍵詞、圖形和連線等,把一個概念、一節課、一個專題甚至一本書的內容梳理,組成涵蓋了關鍵信息及其聯系的一張圖,則會大大地減輕記憶的負擔,使知識的存儲、管理及應用更加系統化,從而構建起“點—線—面”知識體系格局。
我們可以發現,學習和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學生實踐的過程,學生記憶最深的過程。在初三備考階段,形象生動的思維導圖,會讓枯燥的復習充滿活力。要讓學生勤于動手,善于思考,有事可做,有話可說。
參考文獻:
[1](英)東尼·博贊,巴利·博贊.思維導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齊 偉,盧銀中.思維導圖:高中歷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潛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