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艾
摘 要:本文闡述了社區領袖能力培養在定向醫學生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定向醫學生的工作類型,結合社區領袖的分類,根據其類型提出培養方法和內容,為高校定向醫學生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定向醫學生;社區領袖;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要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適應社會和新時代發展。[1]
2010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出臺了《關于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開始培養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目的是為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培養高素質全科醫生。培養高素質的定向醫學生,不僅要培養專業能力,更要培養其非專業能力。
因此,以社區領袖為方向培養定向醫學生的非專業能力,無疑為輸送高素質、強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非專業能力和社區領袖概念
非專業能力指專業能力之外、可以適應所在崗位需求的其他職業能力,是滿足個體終身學習、全面發展的,穩定、可遷移、可持續的個性心理特征。[2]學者林昭雄認為“非專業能力”是大學生能力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比“專業能力”更加深遠。[3]社區領袖是指在社區發展中自發形成,能滿足和反映社區群眾的需求,影響社區思想、生活趨勢的社區人物。同時社區領袖能力也是大學生非專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社區領袖具有某些方面的專長或能力,愿意為社區公共事務無償出謀出力,能夠獲得社區群眾的支持和信賴。[4]相應的公民責任意識、專業知識背景、人際溝通等能力則是成為社區領袖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二、農村社區領袖的類型
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結合農村社區發展實際培養新農村“社區領袖”。目前國內學者依據農村社區領袖作用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團隊領袖。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部分經濟發展較好的鄉村在某一方面都有自己的團隊,其中某些成員由于專業水平較突出,便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團隊帶頭人。他們不僅承擔團隊建設的責任,而且還在社區其他事務中發揮表達居民意愿的作用。二是意見領袖。他們是社區公眾中自發產生的作為公眾與政府的中間層次的領袖,能直接參與社區危機管理,并能把居民所需的訴求表達出來,而且他們也探究真相,消除危機引起的恐慌心理,并引導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促進政府依法管理,并整合社會力量,為解決各種社區問題發揮推動作用。[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農村社區領袖并不等同于農村基層干部。[6]
作為從大學畢業的高素質人才,他們有能力參與社區危機管理,探究危機真相,并能把居民所需的訴求表達出來,引導更多居民參與社會活動。因此培養定向醫學生社區領袖能力,需培養其團隊領袖及意見領袖能力。因為他們不僅可以組建預防保健團隊,提升農村居民的預防保健意識,增加居民預防保健活動,也可以為社區帶去新理念、新文化和新知識,同時也更能解讀和分析國家政策,從而更好地引領新農村的建設。
三、定向醫學生社區領袖能力培養方法和內容
對定向醫學生的社區領袖能力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其一,將社區領袖能力培養融入第一課堂。通過開設通識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人際溝通等課程,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其二,開設校內第二課堂。開展朗誦、演講、辯論會等活動,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和克服面對觀眾的緊張心理,并通過禮儀講座、溝通講座、情景模擬及點評等方式培養其人際交往能力。其三, 開設校外第二課堂。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參加自愿活動,到醫院、福利院及其他社會場所提供志愿服務,培養其責任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奉獻精神,并在活動中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他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其四,開展團隊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節,充分開發自身潛能,促進其心理健康與人格和諧發展,管理自己的情緒,增進對自己和對他人的了解。其五,建立社區領袖能力各類評優評獎辦法,在評選優秀學生干部、優秀黨團員、各類獎學金時,加入團隊貢獻、互助精神、奉獻精神、各類競賽、科技創新等的分值,引導學生注重社區領袖能力提升。
四、定向醫學生社區領袖能力培養意義
高等醫學院校培養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目的是為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培養高素質全科醫生。定向醫學生畢業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后,將進入鄉鎮基層醫療機構至少工作三年。作為社區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全科醫生利用專業知識為社區提供醫療服務,最貼近社區居民,并在服務過程中最能取得他們的信任和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在服務過程中也最能了解社區居民需求、社區事務及居民意見,并將居民的建議或意見向居委會或相關政府部門表達,給政策的制定建言獻策。定向醫學生將來作為一名全科醫生,是具有特殊知識背景和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他們的存在能夠提高公眾政策參與的程度,使社區居民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并能組織居民力量,使其更為集中,通過向不同主體傳遞信息、反映訴求,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7]且在人際傳播中提升信任度,提高傳播效果,增強公信力,帶動社區成員增強社會信任。
五、小結
從高等醫學院校開始培養定向醫學生的社區領袖能力,是培養其非專業能力的關鍵。通過對定向醫學生社區領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更多地了解基層社區的工作流程及工作狀況,增強以后去社區工作的適應性,明確其不僅是健康“守門人”更是社區領袖的定位。
在醫療改革領域方面,具有社區領袖能力的定向醫學生到基層工作后,能夠取得農村社區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在專業背景知識下讓居民切實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并促進全科醫師簽約;為居民解讀國家政策,在轉診中讓社區居民真心享受到轉診帶來的實惠,以此促進分級診療并建立起醫患信任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全科醫生自身高素質的表率及增加居民對疾病的理解,提高居民就醫時的素質。
在政府組織方面,培養具有社區領袖能力的定向醫學生,提高社區人際傳播信任度;通過定向醫學生的引領,增加政府公信力,為帶動社區成員增強社會信任打下基礎;為新農村建設培養政策的宣傳者和解讀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造就者。
參考文獻:
[1]管大偉.加強非專業知識能力培養 促進高職學生順利就業[J].教育與職業,2007(17):105—106.
[2]楊 靜.職業院校學生非專業能力培養與全面發展[J].教育文化論壇,2010(03):60—63.
[3]林昭雄,龐永師,孟 強.大學生成才與“非專業能力”培養[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7(05):44—48.
[4]何建萍,朱 華,呂曉偉,等.論社區領袖的作用與培育[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1(04):54—56.
[5]鄶艷麗,白夢圓.老社區改造決策中的多元主體博弈與平衡——以北京市某社區改造為例[J].2015,34(04):48—54.
[6]新 望.農村社區領袖的觀察與研究[J].經濟管理文摘,2002(13): 20—23
[7]朱世昭.意見領袖——農村社區重建社會信任的重要力量[J].沈陽大學學報,2010,22(02):16—19
(作者單位:遵義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