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冰
摘 要: 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對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一個人的事業奮斗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作出合理安排。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近年來,中職院校注重對學生的職業生涯進行設計規劃,積極為學生的順利就業創造條件。但是在部分中職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方面的教學還不夠完善。本文圍繞中職思想政治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引導展開探討,以實現職業生涯設計與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對接,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 中職思想政治教學 職業規劃 引導
一、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中職教育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就業型教育,我們應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從職業教育的使命出發,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中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獨特的內涵,即:使中職學生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理念,具有高尚的職業理想、良好的職業道德、清晰的職業意識、較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能夠自覺遵守職業紀律、職業法規,易與他人合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反映了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引導學生根據未來社會需要和個性特征健康發展。
近年來,“中職院校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職業生涯設計完全可以作為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作為對中職學生的人生指導,可以滿足學生對人生發展的需求,貫穿于中職教育的始終。可見,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設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
很多學校針對學生就業問題開設了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課程,其中一些學校開展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是力度并不大。大多數學校只是在臨近學生畢業時才開設少量的就業指導課程或講座,定期提供一些就業信息,形式簡單,缺乏針對性和實踐性,達不到就業指導的實質性效果。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一個比較系統連續的過程,貫穿整個學習階段。此外,在我國目前的學校中真正具有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能力的專職老師極度缺乏,很多都是由班主任老師或者是輔導員進行就業指導。這些老師由于缺乏系統的就業指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很能勝任專業性指導工作。直接影響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開展,導致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出現偏差。
三、將職業生涯設計引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職業生涯設計的引入,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具體化。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用正確的思想去引導、教育青年學生,使他們能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并為之奮斗應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把職業生涯設計引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共性教育為前提,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實現社會和個人的協調發展,實現個人主觀目標與社會客觀目標的有機結合,實現理想目標與現實目標的高度融合,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從職業生涯探索期向確立期的過渡,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更加具體清晰,切實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引入職業生涯設計,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樣化。
傳統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者為主導,以灌輸教育為主要方法,以理論教育、實踐教育、疏導教育、典型示范教育、激勵教育為主要手段,忽視了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把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則是順應了教育環境的變化,凸顯出教育的個性化;把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需求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動力,改變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有效地融合起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四、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對策
(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
理想信念,是學生成長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影響學生成才觀和就業觀形成的重要內因。許多中職畢業生表現出的對就業期望值較高,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充滿一種“浪漫”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存在。“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偏執就業意識,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外資企業作為自己理想的工作單位,不愿到條件差的基層單位、民營企業工作,甚至鄙視基層工作等。
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開展理想信念主題教育活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學生的頭腦,使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合理定位人生目標,培養正確的職業理想。
(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育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
經調查發現,畢業生的敬業精神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指標之一,也是用人單位認為學生最欠缺的基本素質。用人單位錄聘畢業生時,不僅注重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技能,而且更加注重畢業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教育部《關于加強中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學生應在具備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并強調:“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中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學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以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觀念為指導,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使學生既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又具有愛崗敬業、踏實肯干、謙虛好學和與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因此,中職學院在就業工作中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三)以創業教育為突破點,指導職業生涯設計。
中等職業學校的創業教育以提高學生自我就業能力為目的,通過對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以使更多的謀業者變成職業崗位的創造者。其實質在于讓受教育者“愿創”、“敢創”、“會創”,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精神包括把握機會,運用資源創造性地實施創業設想,有計劃地進行創業冒險。學生在模擬或真實的情景中創造、設計、規劃和實施冒險計劃,進而提升交流、決策等技能。
(四)重視職業技能實踐,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
課堂理論知識、職業生涯設計方案最終依靠實踐檢驗。因而,中職院校要提供更多職業技能實踐、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科技競賽、技能比拼等實踐鍛煉的機會和條件。學生通過參與實踐,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加深對自身能力和知識的了解,多方拓展能力以便更好地實現、評估和調整職業生涯設計方案。另外,在重視職業技能實踐的問題時,要注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的滲透,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脫離理論主義的空洞說教,而在日常實驗、實訓及社會實踐中得以立體地、現實地解釋各種現象,使學生易于接受,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學生的職業困惑。
中職學院在就業工作中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為主渠道、心理健康咨詢為主陣地、心理危機干預為主線,消除學生的就業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使他們能正視嚴峻的就業現實、敢于競爭、不怕挫折,正確對待求職中的失敗,增強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和心理調適的能力。引導和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縮小其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保持積極進取的擇業和就業心態,以健康、和諧的心理去面對嚴峻的就業挑戰,實現正確擇業、順利就業。
總之,我們應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學生“三觀”教育,引導學生明確個人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生涯設計,促進學生充分就業,最大限度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彭志剛.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2]吳柏青.學生思想政治研究[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3]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