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園園
摘 要:化學與環境密切相關,本文就中學化學教學中加強環保教育進行嘗試,培養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化學素養,并使更多的學生立志于環保事業,進而達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之崇高境界。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保教育;愛的奉獻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生產的迅猛發展,地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類如何更好地生存、發展,已成為當前大家關注的焦點。[1]“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已成為人類一致的呼聲和共同面臨的任務。化學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與化學打交道,工農業生產更是離不開化學。基于這一認識,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恰當地滲透環保知識,培養與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化學素養,并使更多的學生立志于環保事業,這是中學化學教師的神圣職責。
一、結合教材內容滲透環保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1.實現中學化學教學與環保教育有機融合的策略分析
(1)有意識地在教材中發掘環保教育內容。例如,教材中的煤、石油、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電鍍、電解、金屬的冶煉等,則是進行環保教育的好題材。
(2)收集并整理有關環保資料以融入教學。例如,當代人們特別關注的環保問題:垃圾的危害、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性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有毒化學品的污染及轉移、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與大規模生態破壞、土壤退化的加速、淡水資源的枯竭與海洋污染等,這些都是十分豐富、生動的環保教育內容,如能有機滲透于教學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對于樹立環保意識十分有益。
2.實現中學化學教學與環保教育的有機結合、融會貫通的具體實施手段分析
(1)要以教材系統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環保教育,使兩者有機地結合,切忌喧賓奪主。
(2)緊緊抓住污染與防治、消除污染這一關系來進行分析、講解。強調環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明白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的威脅,為了人類的生存,一定要保護環境。在“防”與“治”的關系中強調以“防”為主。
(3)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實例,提供數據,使學生具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加深印象。例如,在“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教學中,講到化石燃料的燃燒時,可進一步指出:化石燃料燃燒后的主要產物是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濃度增大會造成什么危害呢?過量的二氧化碳會造成不正常的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二氧化碳濃度增大一倍,全球平均氣溫增加1.5~7℃,這樣迅速上升的溫度將會使地球上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再如,在介紹了環境保護的初步知識后,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既見“森林”又見“樹木”,可介紹古今中外的具體事例進行剖析。諸如“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科索沃戰爭中貧鈾彈的放射性污染”等,為了使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嚴重危害有進一步認識,可提供一些具體數據:聯合國環境計劃《我們的星球》雜志最新一期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自然災難正在日益增加,預計到2050年后,每年給世界造成的損失將超過3000億美金,其危害程度令人驚心。[2]
(4)在進行環保教育時,補充的內容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切忌任意拔高。
二、科學合理安排實驗,直觀、具體進行環保教育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進行環保教育的又一重要領域,實驗裝置、化學藥品劑量的使用,實驗順序的安排,廢液的處理與排放都必須充分考慮“環保”這一重要因素。如氯離子的檢驗、碘的升華等實驗,只要現象明顯、達到實驗效果,使用時采用微量實驗藥品即可,在實驗順序上,產生有害氣體的實驗應放在最后做,完畢后排氣通風,及時處理或綜合利用廢液,做到無害排放。
對某些實驗,可采用講解、討論、歸納、演示或分組實驗方式進行。如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處理,可提出:對于產生硫化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廢氣,為防止其擴散到大氣中去,用什么方法將它們分別除去?如何使其變為有用的產品?通過討論,得到結論:一般可用堿液吸收酸性物質或制成相應的化工產品同理,一般可用酸液吸收堿性物質,某些有毒物可使其轉化為沉淀或可溶物等。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消除環境污染的簡單原理,還可懂得變廢為寶的道理,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實踐是十分有益的。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教育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
由于環境問題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因此,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活動,如召開“人類與環境”等主題班會,請專家或工程技術人員來校作報告,社會調查。通過活動,使學生不斷進行“人與環境”的思考,進而認識到自己的社會作用與歷史責任。我們所看到的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它的產量隨城市人口量的增加正在逐年增加。生活垃圾的種類可分為: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生物垃圾五大類,它有著很多危害,主要表現為:
(1)占地過多,不易分解。
(2)成分復雜,污染空氣;所含有機物腐敗后分解產生惡臭,釋放出大量硫化物、氨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形成“白色污染”。
(3)雨水沖刷,污染水體;垃圾經雨水沖刷,會將有害物質沖入河流、湖泊或海洋。若直接棄入,則會引起更嚴重的污染。不少農村的河流水面上漂著的塑料瓶,樹枝上掛著的塑料袋、食品包裝紙,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若動物誤食了還會傷及健康,進而死亡。
針對垃圾場的惡臭,學校和垃圾場管理方進行多次協商,以加強管理整治,一段時間過后,空氣質量有了明顯好轉。但管理方表示,這是暫時的,垃圾處理場已達到處理極限,垃圾處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垃圾產生的速度。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減少垃圾的產生和進行廢物的再利用。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大量資源,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的產生量,降低垃圾處理費用,減少占用土地資源,從而使我們的生活質量有明顯改善。[3]
四、注重生活實際中的“化學與環境”,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許多“化學與環境”的問題,如果置身于生活實際,思考并處理好環保問題,對于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和升華感情無疑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諸如,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能源?如何節水、節電?如何防止舊電池的污染?……教師精心教育,適時引導,使學生從一點一滴做起,并進而達到“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的崇高境界,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莊 萍,毛 云,強 娜.論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綠色、環保教育[J].惠州學院學報,2006,26(06):123—128.
[2李鎖民.利用化學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4):14.
[3]陸亞平.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J].中學化學,2015(01):11—12.
(作者單位:無錫高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