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娟 劉煒瑋 王丹
摘要:文章闡述了對小額信貸的概要理解,以及我國農業小額信貸的發展現狀,分析我國農業小額信貸現已取得的成績和出現的實際問題。針對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我國農業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若干看法。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以期利于農業小額信貸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村金融;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
一、小額信貸的基本含義
小額信貸(Microfinance)是指專向中低收入階級提供小額度的持續的信貸服務的活動。以貧困或中低收入群體為特定目標客戶并提供適合特定目標客戶的金融產品服務,是小額信貸項目區別于傳統扶貧項目以及正規金融機構的常規金融服務的本質特征。從本質上說,小額信貸是將組織制度創新和金融創新的信貸活動與扶貧到戶項目有機地結合成一體的活動。目前,國際上公認取得成效的小額信貸項目多開始于20 世紀70~80 年代,實施小額信貸的組織機構主要是各類金融機構和非政府組織。
二、我國農業小額信貸的現狀及已取得的成績
(一)農業小額信貸的發展現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多數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為了更快地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現代化發展,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逐步的建立起了完整性的農業金融體系,形成了以農村信用社為放貸主體,小額信貸公司和銀行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良好形勢。近幾年我國更是逐步放開了小額信貸相關的金融業務,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截止2014年年末已有近4000家新型金融機構,近8萬個營業網點和超過80萬的相關從業人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業小額信貸的金融服務工作。當前我國的農業小額信貸發展是前所未有的,眾多的小額信貸機構正在為農業小額信貸的發展提供無限的動力。正是由于銀行固有的農業小額信貸業務協同小額貸款公司農業小額信貸業務的齊力發展,才使得我國的小額信貸真正走進農村,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大力發展。
(二)農業小額信貸已取得的的成績
在我國農業小額信貸發展的近30年的過程中,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首先,農業小額信貸有效地彌補了農村金融市場,為大部分農戶的生產性資金需求提供了幫助,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次,隨著每年農業小額信貸金額的不斷增加,為幫助農戶生產、解決農村貧困戶脫貧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做出巨大貢獻;最后,與傳統的信貸所不同的是,農業小額信貸的審批手續相對簡便,放款時間短,解決了那些急需短期資金的農戶的貸款需求。
雖然實踐證明我國的農業小額信貸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其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依舊困難重重,實踐中依舊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實際阻礙著農業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農業小額信貸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一)資金規模小,還款期限短,貸款需求大,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群體對農業小額貸款的需求
以山東省為例,如表1所示。山東地區現行的農業小額信貸的放款對象主要是養殖業和種植業,貸款的結構單一。貸款額度小并且貸款的還款期限短,這樣就難以滿足農民在高效農業、畜牧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大額度資金需求。與此同時,小額信貸機構為了規避風險,多數都傾向于越來越短的還貸期限,雖然這樣可以降低小額信貸機構的不良貸款率,但是卻不利于農戶貸款目的的實現。例如,由表1可知,山東濰坊地區農村信用社對果農發放的葡萄樹種植貸款還貸期限是一年,但葡萄樹從栽種到成長收取果實大概需要2~3年的時間。葡萄樹的種植戶不能快速的在果樹投資中獲益,又必須按時償還貸款,這對農戶的壓力過大,可能致使一部分小額信貸變為不良貸款。由此導致不少的農戶失去對農業小額信貸的熱情,也不利于農業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
(二)貸款程序多,運行效率低,一線信貸服務人員業務水平較低
縱使與傳統金融信貸相比,農業小額信貸的貸款程序、發放時間已有很大的提高,但這卻遠遠不夠。由于現有的程序和手續相對較多,絕大多數的農民文化水平又有限,很難明白這些復雜程序。這就可能使得一部分農戶放棄正規小額信貸機構而轉向一些具有危險性的放款機構。還有一部分急需資金的農戶,卻因為復雜的貸款程序,被貸款機構拒絕而錯過機會;并且一線的小額信貸人員業務水平較低,也是阻礙農業小額信貸發展的一個屏障。以山東濟寧李營鎮地區的農村信用社為例:一線的管理人員多是在當地招聘,平均文化水平低,專業水平不足。而一線的信貸人員多是當地的農民兼任。這樣的人員配置,使得他們不可能從專業的金融角度認識問題的本質,不能發現問題,更提不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三)小額信貸機構持續發展能力有待加強
從我國的實踐來看,政府推動下的正規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社),目前開展的農業小額信貸一方面是迫于中央銀行和各地政府的壓力,另一方面則又難以擺脫對央行資金支持的依賴。在國家金融政策進一步放寬的情況上,一些農業小額信貸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產生,為“三農”提供金融融資服務。他們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業融資難的問題,又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是也暴露了諸多的問題,例如:因為這類貸款公司的融資渠道有限,導致它的后續資金不足,而政府也缺少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正因如此,此類的貸款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較弱,極易發生嚴重的金融和社會問題。
四、農業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多渠道組織和擴大資金來源,提高資金運用效率
如果農業小額信貸想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把融資渠道打開,穩定農業信貸的資金來源。就現在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國家對小額信貸的資金來源有嚴格的規定,不允許小額信貸機構吸收公共資金,同樣不允許通過發行證券和集資等活動獲得資金。但是為了我國農業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這樣的規定始終是不會長久的,為了多渠道組織和擴大資金來源,金融監管當局可以通過嚴格的把關,對那些擁有實力資質的小額信貸機構,允許它們吸收公共存款,對那些已經獲得認可的、具有較大規模的小額信貸機構可以在吸收公共存款的基礎上,允許它們發行證券獲得資金,但是這些都必須在嚴格的金融監管下進行。
(二)加速農業小額信貸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條件的放寬,將需要大量的農業信貸人員。構建一支高素質的農業小額信貸隊伍,已成為農業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于農業小額信貸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引進專業人才,由于信貸行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力投入和智力支持。二要建立培訓機制,主要針對一線信貸人員進行培訓,努力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當然,要堅決淘汰小額信貸服務隊伍中的害群之馬,建立起小額信貸機構內部的人員退出機制。
(三)加強信貸風險管理,完善風險控制機制
隨著我國農業小額信貸業務的快速發展,其貸款規模迅速增長,有力地支持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信貸風險也是日益顯現。形成我國農業小額信貸風險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信貸人員偏少。由于管理戶數多、涉及地域廣,信貸監管很難到位,清收難度大;二是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信用環境欠佳,依法催收難。為了有效減輕農業小額的風險,應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一是規范信貸管理。嚴格執行現有貸款規章制度,如農戶戶主實名制制度、主任簽批和借款人雙簽制度、信貸主管審查把關制度、貸后檢查和責任移交制度等,同時依托現有貸款管理系統,對手續不全、資料不真實的貸款堅決抵制;二是實現農業小額信貸金融服務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建立對農戶信用的等級評估,加大信貸工作透明度,杜絕暗箱操作,保證信貸資金的安全性;三是加快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步伐。加快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步伐,促進農村金融有序競爭和持續發展。
(四)加強普惠金融體系建設,促進農業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
只有通過建立多層次的普惠金融體系,通過不同的產品覆蓋不同的客戶群體,才能在農村真正的服務到需要金融支持的農民。對于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政府要繼續放寬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和監管標準,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試點工作;明確各類正規涉農金融機構的職能,強化金融機構的支農責任。二是要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結合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生產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最適合當地的信貸模式,根據當地客戶的實際需求靈活設計信貸產品,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小額信貸。三是要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加大金融立法力度,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增加有關普惠金融的條款;在已進入立法程序的法律法規中增加有關普惠金融的內容并開展立法調研,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
參考文獻:
[1]楊偉坤.王立杰.張秀倩.農村小額信貸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保定市為例[J].經濟論壇,008(08).
[2]孫飛霞.郭雪萌.史文沖.中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師,2015(02).
[3]王立文.規范小額農貸發展加強加強信貸風險管理[J].金融時報,2012(12).
[4]吳建鑾,南士敬.普惠體系下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對外經濟,2013(07).
*本文系佳木斯大學應用重點項目之研究成果,項目名稱:基于農產品品牌的黑龍江省東部地區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4WY1;佳木斯大學青年重點項目之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普惠金融視角下農村“小額保險+小額信貸”模式風險防控研究,項目編號:2014WQ4。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