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
【摘要】新課改以來廣大一線教師探索出諸多高效教學的方法,這就給許多教師造成了在課堂上堆積他人教學方法就能達到高效課堂的假象。本文結合課堂實踐對怎樣按部就班以務實的態度做好課堂教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務實 初中數學 基礎概念 體驗生成 分層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17-02
新課改以來探索高效課堂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可以說高效課堂沒有固定的答案,但是有科學的流程和方法。畢竟教師和同學之間共同擁有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老師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們教師如何更好更高效率的在課堂上將重點內容突顯出來?怎樣才能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生認識水平來統籌自己的課堂流程呢?這些都是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嚴肅問題。因此,下面我們就站在一線教學的高度,對如何設置務實型數學課堂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先抓基本概念
概念是對知識規律的基本描述,同學們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真正的掌握了基本概念,才能完成知識遷移能力,才能舉一反三的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許多同學一看到數學概念會感覺到要記住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他們往往不會加以重視和再進行深究,這就造成了許多學生對概念細節把握的不牢固,他們不能夠真正的理解,每當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又會感覺到模棱兩可。
比如,就以看似比較簡單的“平行線”的這一概念而言:“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就是平行線”。 但是許多同學由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經常忘記或忽略了“同一平面內”這個先決條件,知識漏洞就會在將來的學習過程中,及其容易造成在知識運用上的錯誤。再比如,一說到勾股定理,大家都會說“勾三股四玄五”,這樣的記憶方式,一旦被大家說久了,同學們就會忘記了“直角三角形”這一先決條件,甚至有的同學會忘記了“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這一原本的概念和意義。這就給今后利用勾股定理處理實際問題埋下隱患。
二、鼓勵實踐體驗
實踐是知識遷移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們只有指導學生切身體驗知識的生成和發展過程才能讓他們徹底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否則同學們只是通過死記硬背來記住數學概念,實際上卻對知識的理解模棱兩可,運用起來難免會漏洞百出。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時,如果我們老師只是一味的讓學生背概念、記概念,這樣同學們肯定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對數學知識感覺到乏味,進而對數學的學習沒有了興趣。但是如果我們以學生喜歡認知的方式進行整合,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學生自然就能很好地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首先,我們需要讓同學們回憶小學學習的長方形的特征,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長方形;其次,在長方形制作完成之后我們老師引導同學在長方形的對角用力的拉,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并觀察長方形到底變成了什么形狀?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讓同學們親力親為,才能更直觀更加全面的認識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區別與聯系;與此同時還要繼續引導同學們觀察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對角之間的關系;最后,同學們之間可以展開討論和交流活動,讓他們自己自主的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這兩個結論并給予相應的證明。最終有效達到教學目的。
三、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和知識結構等方面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方法和進行練習設計。有課堂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存在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認知情趣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對教學方法和教學速度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樣。如果作為教師的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均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那么必然會造成以下兩種局面:一部分掌握知識點不夠好甚至有知識斷層的同學變得“吃不了”;而另一部分掌握了知識點有待于進一步學習的同學變得“吃不飽”,最終導致兩級分化的產生。
例如,數學當堂習題我們可以根據學生認知層次設置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提高題。這樣讓后進生以必做題為基礎,然后嘗試做選作題,中等生要能完成選作題,優等生嘗試提高題,例如:教學平方差公式的運用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分層設置問題:第一層次:(x+y)(x-y),(x+2y)(x-2y);第二層次:(2x-7y)(2x+7y),(4b+3a)(3a-4b);第三層次:(m-2n)(-m-2n),(-a+b)(-b-a)。通過分層問題及練習的設計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的知識和不同心層次的發展,是我們謀求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
總之,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能不顧學生實際情況堆積他人的理論成果,我們教師不僅要做到結合學生的學習現實情況,切合實際的抓住學生真正的認知需求,腳踏實地的設置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合理的整合;還要抓住學生的認知需求腳踏實地設置教學方法,整合教學內容,唯有如此方能充分激活同學們主動學習數學的能動性,進而提高認知速率。
參考文獻:
[1]周兆忠;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討論的有效性[J];中小學教育 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