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蘭英
【摘要】現實生活既是數學的起點,又是數學的歸宿。學以致用,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才能實現數學和生活的有效地結合,才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 “傳統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這種學習方式必然造成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無意識,更造成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缺失。”這一點新課標也強調了。
【關鍵詞】實踐 ?模仿與記憶 ?缺失 ?無意識 ?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35-01
《在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江蘇省射陽縣實驗小學的陳麗霞的論文我很欣賞,她分別從三個方面動手實踐的意義、動手實踐的方式、動手實踐的作用,闡述非常符合新課標指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實踐作為一種數學學習方式是基于傳統的數學教學存在的弊端而提出來的,傳統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這種學習方式必然造成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無意識”,更造成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缺失,強調動手實踐,即是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從而解決問題。因此我在教學中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體驗生活的能力上注重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中,主要采用探究發現法和討論法,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為學生搭建自由探究的平臺,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讓學生根據身邊的材料自由探究,自主發現,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主動參與,通過豐富多彩的集體討論、小組活動,以合作學習促自主探究。
一、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搭建自由探究的平臺。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是一種技能,說到底是一種習慣的培養,養成了這種習慣,也就會學習了。心理學、教育學、生理學等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小學生各學段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以及已有知識技能水平都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同時不同年段的學生獲取知識、技能、情感的需要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不論年級的高低,做法、要求都一樣,這有違科學的真理,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學生學段的差異就不得不引起重視。
二、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實踐自由探究,自主發現。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興趣,學習的最好興趣,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濃厚的興趣是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參與數學學習,能很快的激發學生對學數學知識的求知欲。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必須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實踐,去思考,去探索,從而自行發現科學道理,體會探索知識的方法,品嘗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出渴望參與學習的內驅力。例如:七年級下冊平移,在研究平移的特征時,讓學生找出幾組對應點連成的線段,通過觀察,度量它們的位置關系和長短關系,從而歸納平移的特征。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思考,得到答案,不僅激發了他們的興趣,提高了注意力,而且知識理解和掌握得很好。
三、動手實踐,在實物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體驗。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實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三個階段。而動手實踐則在于促成學生進行實物操作,學生在實物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最為寶貴的,它將為后兩個階段“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作充分的準備。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這與新課標提出“做數學”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是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動手實踐的形式,操作在課堂教學中對新知的學習起著很大的作用,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導、形體特征的發現等等常常有必要讓學生通過操作自主探究,來發現、歸納和概括。實踐的自覺意識源于長時間實踐活動經驗的積累,因此我們要努力的是把一個個數學學習過程變成學生通過實踐自主探究的過程。例如:八年級下冊在研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時候,有位教師自制一個教具,把兩根木條的中點定在一起,通過不停轉動形成的四邊形,問是否是平行四邊形,學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就可的到答案。教具不僅簡單,學生通過教具的轉動很形象很深刻地就掌握了:對角線相互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四、鼓勵合作與交流培養了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合作幾乎與實踐密不可分,學生在合作中不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動手操作,還可以共同討論實驗結論。合作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還培養了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學優生得到了鍛煉,因為他們的意見多是被肯定的,而學困生也在互補、互動中學到了知識,促進了發展。交流是數學學習過程中非常舉足輕重的環節,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共同分享動手實踐過程中的體驗,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在宣布自己實踐結論的同時產生強烈的成就感,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學生互相補充的過程中,往往還能迸發出創新的思維火花。因此教師在學生交流的時候還應慷慨地給予最大程度的肯定和表揚,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句贊美辭,往往能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
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欲望,引導他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勵學生主動看,主動說,主動做,主動想,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感受到了數學本身的魅力,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運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體驗生活的能力。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數學學習不僅僅是記憶一些數學結論。這就需要學習者要有積極主動、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構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數學課堂煥發出活力。在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中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