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文化認同首先是一種價值認同,文化的獨特價值和內聚力量催生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引領。文章從梳理我國文化自信的歷史脈絡出發,從文化的國際視野、文化的功能定位、文化自信的價值驅動等不同維度深入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文化自信的基礎、養成和意義,提出當前文化自信的不足,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文化自信的內生路徑和外化環境。
關鍵詞: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文化自信;社會主義;價值;維度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189-05
A Study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under Socialist Core Values
WU Xinyi, HUANG Yu, YANG Jing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Sichuan, 617000, 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progressive soul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cultural identity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kind of value identity. The unique value and cohesive force of culture promot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value guida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China,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foundation, cul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culture, and the value dr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t proposes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explores the endogenous path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Socialist; Value; Dimension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極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已成為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軟實力的終極較量。文化的繁榮興盛是一個國家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發展動力和凝聚力。文化自信是從民眾的骨子里透出的一股內聚的精神力量和民族自豪感[1]。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要素和必要條件。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文化提供了意識形態價值導向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整體構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直接動力,是邁向文化強國的堅實基礎。
1 中國文化自信的發展脈絡及文化構成
1.1 五千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自信的本質是建立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五千年文明培育的民族精神、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是文化自信的歷史源流。中國文化自信根植于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民族在古老的東方推動了世界文明前進的腳步,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化和東方文明。從四大發明到絲綢之路,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漢唐盛世,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從敦煌壁畫到萬里長城,中國在文字、繪畫、天文、歷法、農田、水利、交通、鑄造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在社會、文化、生活、政治、軍事等方面展示了東方智慧,有些成就領先世界幾百年[2]。
1.2 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古代史與近代史的分界點,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向近、現代轉型。從歷史文化背景來看,鴉片戰爭使中華民族飽受列強凌辱,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以后的一段時間內,伴隨著鴉片戰爭,商品、資本輸出和文化侵略的加劇,這一時期,我們在文化上是不自信的。鴉片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文化自信的分界線。
為了國家自強,師夷長技以制夷,近現代中國先后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3]。但是這些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文化自信的深層問題,即國家主權問題、人民當家作主問題。傳統儒家文化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都不足以喚醒沉睡中的中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馬克思列寧主義進入中國大地。歷史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
從五四運動到20世紀30年代的新生活運動、新啟蒙運動、中國本位文化論、新儒學運動等民族復興的文化思潮下,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歷史實踐中提出了符合時代特征和革命需要的新民主主義文化。1938年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與中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提出中國新文化的發展方向,凝聚了文化共識和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精華與馬克思理論的深度融合,體現中華優秀文化的歷史底蘊,兼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特征和時代氣息,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體現了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高度統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4]。
1.3 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一步提升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建立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礎之上,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推進而逐步深化。“文革”結束后,黨和國家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及時調整原有的文化方針,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我國迎來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高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旨在為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目標鋪平道路。現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成果的不斷涌現,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中國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社會價值驅動,是社會發展的有效驅動力量。國家想要興旺發達,都必須建立與國情相適應的、具有本國特色的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古代以儒家禮教思想為基礎,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 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5]。文藝復興等思想文化運動的啟蒙和解放,促成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驅動了西方大國紛紛崛起。美國的《獨立宣言》、英國的《人民憲章》、法國的《人權宣言》等,代表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核心價值觀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引領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導引社會的深層變革,并與最根本、最廣泛的文化融合,形成國家發展的凝聚力、認同感和精神驅動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文化自信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價值驅動,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要素。
2.1 全球化層面——核心價值文化能夠跨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傳導價值理念
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核心價值文化對于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思想價值觀念的主導體系。在國際舞臺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代表著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凝聚多方力量的思想觀念體系。文化軟實力作為外交角逐的重要力量,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政治命運和國家安全。核心價值文化代表國家的整體形象和民族的整體形象。國家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在處理各種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展現大國形象,實現大國外交,鞏固國際地位。只有不斷提升文化創造力和文化軟實力,加強國際交流、積累外交資源,贏得國際認同與支持,提升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中國和平發展,才能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2 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是綜合國力的象征
從國家角度來說,文化是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之一。文化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指標體系中的核心要素和價值支撐,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中國文化是我國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全部的精神活動及其優秀積淀[6]。中華文化是華夏民族從過去到未來,智慧和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和發展的總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的文化脈絡、歷史命運、基本國情的熔鑄。
2.3 黨建層面——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是執政自信的加固和保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是保持黨性、執政自信的根本保障。堅定文化自信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堅定執政自信、維護國家安全、維護政局穩定的必要條件。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政黨、民族而言,文化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主流文化作為精神領袖對國家各方面資源的整合能力,即文化軟實力[7]。提升我國政府的公信力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實踐文化自信的核心步驟。這就需要提升政府公信力、號召力,樹立自信、自強的政府形象和執政理念。提升政府信息公開程度,拓寬傳媒渠道,豐富公開內容,不斷提升政府在國內外的公信力。核心價值文化自信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深厚執政自信和思想理論自信的有力支撐。提升黨員領導干部的文化素養、思想理論水平和執政能力,是確保政權穩定、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強力保障。
2.4 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是社會治理的基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下的文化自信是有效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治理全過程的價值導引,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落腳點。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高度文明的社會治理來實現。消除舊的異化的社會關系對人的束縛,促使新型和諧的社會關系形成,推動社會的進步,從而逐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人既是社會治理的主體,也是社會治理的客體。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治理的終極目標。核心價值文化自信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性的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目標信念;有利于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2.5 個體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是價值坐標、道德規范
個體層面,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以人為本、服務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的價值旨歸。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來自正確的思想導向、價值引領和道德規范。以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的文化是社會凝聚的強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文化自信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思想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人是社會價值觀的核心要素。以人為本,激發人的主體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下的文化自信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有助于提升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境界[8]。
3 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視域下文化自信的不足
3.1 價值引領不足,道德信仰缺失
在經濟全球化,互聯網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民眾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受到多元文化的強烈沖擊。多元并存、新舊交替的價值理念影響和信息時代部分媒體的夸張宣傳,使部分民眾的價值追求發生了深刻變化[9]。我國部分民眾在思想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糊認知,但是在行為表現上卻常常背離思想認同,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存在形式上重視、行動上忽視的現象。部分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論知識爛熟于心,但是在思想指導行為上,追求理想層面的道德修養,秉承實用主義的道德實踐。對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認同度較高,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資本主義的批判性等與自己現實生活和個人利益聯系較少的價值觀念認可度不高。部分民眾認為,當前我們處于和平年代,國家興旺富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只是口號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缺乏大眾化的實踐基礎和實踐路徑。一些民眾沒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植于內心,作為自己思想的指引和行動的力量。道德文化范式不夠。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特殊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特點,社會道德調節作用日趨復雜化,需要在實踐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加強道德信仰建設。
3.2 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不足
當前,存在文化自卑、文化自負和文化偏見的現象且難以克服。究其根本,是文化自信的單一與割裂。文化自信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有機整體,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血脈相連的, 既有傳統文化也有現代文化,既有璀璨文明也有艱難歷史。文化自信與我國悠久璀璨的發展史實,以及中華民族經歷的苦難史和不屈不撓的奮斗史密切相關。中國文化自信既包括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也應包括對中國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自信。我們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審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一脈相承。只有與時俱進地創新、創造,才能真正發揮文化的力量。任何單一的文化自信,將歷史與現實割裂的文化自信都是單薄的、片面的,難以有效發揮核心價值的引導和價值旨歸作用。
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提升路徑
4.1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文化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價值坐標和價值凝聚。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文化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反過來塑造人,促進人的價值觀的建構。人作為社會的主體,是文化的創造者和推動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和被影響者。核心價值引導文化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想和價值認同發揮價值引領和凝聚作用。將價值認同轉化為社會群體意識,用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導價值對多元價值觀進行價值整合,確保核心價值引導文化方向[10]。
4.2 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從一個民族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生長延續的進程。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擁有五千年文明延續的偉大國度,中華文明不僅是歷史歲月的積淀,更是社會發展進程的寫照。華夏大地擁有56個民族,兼收并蓄、包容共進,積淀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國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對寶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根基。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當代社會實際,進行深度的轉化和淬煉,使之與現代文明相協相容,是文化自信從歷史走來的深厚底氣。
4.3 構建廣泛的文化認同
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浪潮下,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在全球范圍流動,人才跨地域流動性增強,加劇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的自由傳播、意識形態的思想碰撞和生活方式的相互滲透。在世界范圍內,任何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其民族意識、傳統文化、母語體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沖擊,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逐步缺失[11]。
世界范圍內的民族文化自信必須以強有力的本國文化作為支撐,必須建立國家話語體系和學術理論體系。在話語內容、言說風格上繼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維護中國做派。立足世界語言體系的重要分支,不斷提升漢語、漢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建立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外為中用,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古為今用,讓中國古老的哲學智慧煥發新的生命力。
4.4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視域下的規范行為范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主導價值共識,引領價值追求,構建文化自信環境,端正文化自信的民族心態。文化自信不僅是歷史的、動態的,更是在動態的發展中建設和進取。文化自信的主體層面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率先垂范、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地參與到文化強國建設中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漸進式地推進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核心價值體系下的文化自信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時代,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有其順應時代、引領思想的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認同體系不僅關乎國家治理的內治,同時也是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軟實力較量的一種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國家治理建設過程的始終和國家發展的全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價值旨歸,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思維導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新時期,我國國家治理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姿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國家治理邏輯只有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治理體系,才能發揮最大的治理效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體現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訴求、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精髓、人類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和共同構建人類解放的精神家園等多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需要優化相應環境[12]。個體的價值觀是周圍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這就需要著力營造發揮正向作用的綜合影響系統,重點發揮文化的隱性教育熏陶作用,對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和傳承發揚。進一步激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和傳播,提升核心價值引導下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融合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榮辱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于一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熏陶思想,提升公民的文化自信,促進價值認同。
5 結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是實現我國社會價值整合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價值共識的價值坐標。只有從歷史的縱深角度梳理文化自信的脈絡,從文化的國際視野、文化的功能結構方面定位文化自信的價值驅動,才能真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和文化自信的育化聚合功能。
參考文獻
[1] 劉波.習近平新時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時代意涵與價值意蘊[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1):97-104.
[2] 鄧心強.論當前我國文化自信與民族底蘊的建構——基于核心價值觀“自由”一詞的思考[J].理論月刊,2018(1):8-15.
[3] 劉從德,王曉.“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與提升路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論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38(2):1-5.
[4] 任成金,潘娜娜.西方文化輸出及其對我國文化自信的影響[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2):114-123.
[5] 包心鑒,吳俊.弘揚人的主體價值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價值取向——訪濟南大學政法學院包心鑒教授[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7,3(1):15-23.
[6] 陳宇翔,張瀟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推進文化自信[J].南京社會科學,2018(1):138-143.
[7] 劉麗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涵育堅定的政治信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貫徹十九大精神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99-102.
[8] 徐國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靈魂[J].山東社會科學,2018(2):5-10.
[9] 葉戰備.堅定文化自信是創新社會治理的本源[J].江蘇社會科學,2018(1):18-23.
[10]梁孝.堅定文化自信,走出西方意識形態的思想陷阱[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8,3(1):89-90.
[11]陳改君.大中小學教材領域的意識形態風險及其防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8):43-45.
[12]楊秀芝.堅定文化自信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互構邏輯[J].昭通學院學報,2022,4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