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學習的主陣地,促成數學課堂的高效是一直以來探索的話題。數學課堂要充滿生命力,要讓課堂扎根于生活實際,數學課堂以求真為目標,在真情境中發展真思維,在真知中發展真人格,那么數學也必將不會顯得枯燥,而會其樂無窮,還數學求真本色。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求真
小學的數學課堂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于老師,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于學生,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數學課堂,把它創設成一個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追求數學美,并能帶著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
一、立足生活,創設學習真情境
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盡量使情境真實或接近真實,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學生在“眼見為實”的豐富、生動、形象的客觀事物面前,通過對情境相關問題的探究,完成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創設教學情境,第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
《字母表示數》第一課時中,我創設了我校每周三開展的社團活動的情境,串聯了各個教學環節。借助學生的社團活動,我用幾何拼搭社團來引出新課的擺三角形,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數;用藝術社團來探討不同的活動小組,人數之間的關系,感受到用含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數量和數量關系;利用射擊社團的體能訓練把課后中一道習題進行講授,讓學生感知到在同一情境中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數,并且字母的值也受到具體情境的約束。在學習中,學生都覺得很有新意,一方面本身體驗讓學生不僅看到了自己所參加活動的縮影,還了解到自己不熟悉的社團活動情況;另一方面在知識的感受應用中,在生活情境中體會到了字母表示數的用處,學在生活,用在生活,生活與數學是密不可分的。
二、現學活用,體會小學數學實用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四年級上冊有這樣一道習題:書中告知一枚1元硬幣大約重6克,1000枚1元的硬幣大約重6千克,100萬枚1元硬幣約重6噸,讓學生推算1億枚1元硬幣的重量,學生通過比較看數的倍數關系不難得出是600噸,但是我想學生對1億的概念還是模糊。為此我繼續說道,若中國人民銀行要發行這1億個1元硬幣,派載重6噸重的卡車運送,要多少輛呢?學生答道100輛。這樣讓學生對一億的概念的認識又近了一步,深刻體會到一億真是一個很大的數。
三、感悟數學,發展學生真思維
我們可以在數學的種種知識學習過程中找尋生活的哲理,在教學生“四舍”或“五入”試商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試商,會乘相減后比較余數和除數,發現試商不對,需要進行調整。這也就告訴學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是任何事情都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往往需要很多嘗試和努力,才能獲得成功。不管在怎樣的困境中,只要堅信、堅守、堅持,必將迎來成功花兒的芬芳。
人無完人,課無完課,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諸多要考慮的因素,平衡好每一個角角落落是比較困難的。但若數學課堂以求真為目標,在真情境中發展真思維,在真知中發展真人格,那么數學也必將不會顯得枯燥,而會其樂無窮。數學課堂評價必要見“真”章,數學課堂必將是一汪活水,有著無窮無盡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劉加霞,趙亞夫.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