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德銀
摘 要:文章分析了農產品基地直供高校食堂工作進展緩慢的原因,總結了上海高校開展農產品團體采購和供應的實踐經驗,提出了構建“農校對接”平臺的方式,對深化高校食堂農產品采購,開展“農校對接”試點工作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后勤學生食堂 農校對接 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F243,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1-061-02
教育部、農業部和商務部三部辦公廳于2009年11月5日聯合發文,提出自2009年起開展鮮活農產品的基地直供高校食堂的試點工作(見《關于高校食堂農產品采購開展“農校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教發廳【2009】8號)。四年多來,高校加強了和農產品基地的聯系,基地也主動開展了農產品的基地直供高校食堂的工作,但總體進展緩慢。農產品基地反映直供高校食堂的物流成本較高,不能夠提高其收益;高校也認為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農產品基地,反而增加了食堂的采購成本。這是因為:各種農產品的基地比較分散,而單一基地供應品種也單一;高校食堂需求的品種多,而單一高校食堂單一品種的需求卻較少;高校及高校食堂的布局不集中,而農產品的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等。
開展“農校對接”的目的是既能夠降低高校食堂的采購成本,又能夠提高農產品基地的收益;也只有高校食堂和農產品基地實現雙贏,才能夠實現“農校對接”。這就需要在高校和農產品基地之間構建一個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可以集中一個區域內的高校需求,與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基地進行合作,并通過平臺的物流系統完成向各高校食堂的配送。上海高校后勤服務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構建的“農校對接”平臺,即上海高校后勤配貨管理中心的實踐經驗值得借鑒。
上海高校后勤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8日,由全市35所高校入股,確立了以教育超市、物業管理、學校餐飲管理和配貨管理中心(即3+1模式)等專業公司為主業的發展模式,現已發展為主業發展穩健、副業開拓多元、基業構建扎實的高校后勤載體。作為上海高校新型后勤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出了一條集約化經營、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社會化發展的具有上海特色的高校后勤改革道路。公司所屬上海高校后勤配貨管理中心承擔全市高校食堂農產品采購與配送的工作已有16年歷史,并于2004年成為市級儲備單位。至2013年底,配貨管理中心為全市高校學生食堂配送8個大類、29個小類、1000余種食用農產品,成為上海高校食堂農產品采購和配送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校對接”平臺,具有可借鑒的操作模式和成功經驗。
一、“農校對接”平臺的形成過程和作用
上海現有全日制在校大學生63萬人,為保障學生食堂農產品的正常供應,降低采購成本,規范采購流程,避免商業賄賂,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1998年上海高校后勤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上海高校后勤配貨管理中心,主要承擔上海高校后勤食用農產品、學生公寓用品的團體采購和集中配送工作。
16年來,配貨管理中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98年至1999年上半年是配貨項目合作階段,按照初創時期的“市場統籌、項目分擔、統一結算、按股分紅”的思路,聯合部分高校成立了五個專項配貨經營部。1999年至2004年,配貨中心實行一門式服務,形成采供一體的服務總臺,使得配貨管理中心的工作上了集約化、規范化、專業化的快通道。2004年至今,配貨管理中心進入了發展期,承接了市級豬肉、雞蛋和糧食的部分儲備工作,在穩定高校食堂伙食價格、保障供應秩序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至今,配貨管理中心已累計為全市高校配送大米、面粉、肉類、禽蛋、食用油、蔬菜、豆制品以及各種調味品等45萬噸,總價20億元,配送量占到了上海高校需求量的35%以上,每天有200多噸的食用農產品集中配送到上海各高校,成為上海高校食堂農產品供應的主渠道。主要作用有:
第一,配貨管理中心通過“農校對接”的集約化采購模式,不僅減少了環節,還取得了較大的量價優勢。比如:糧食和農場對接,僅江蘇省大中農場年供應大米超過5000噸;蔬菜和郊區十一蔬菜專業合作社對接,每年直供蔬菜超過10000噸;肉禽產品和大型肉禽加工企業對接,每年直供產品超過10000噸等。通過對2014年主要商品供應價格與一級批發市場價格的抽樣對比分析,其量價優勢不低于7%。
第二,配貨管理中心統一配送的物流模式,和一校一戶自行采購相比,降低了學校的采購成本。一般不低于學校原材料采購額的5%,學校規模越小,降低越多。配貨管理中心能夠根據學校的需求,將各種商品通過其物流供應平臺,直接配送到各校獨立核算的食堂班組,減少了學校采購、分揀配送人員的配備和車輛、儲存設施的投入。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加入高校團體采購后,減少了8名采購、校內配送和倉庫保管等人員,搬遷新校區(離市中心100公里)后,也不需要配備采購和配送工具車,也沒有建設集中的冷庫和倉庫等,每年直接減少的成本,約占該校食堂原材料采購額的6%~7%。
第三,配貨管理中心通過互聯網建立并向全市高校開放了主副食品供應價格信息平臺,實現了主副食品供應價格信息共享,起到了高校食堂原材料價格標桿作用。全市高校都可以通過輸入專用密碼,進入配貨管理中心信息平臺的高校區,查詢到配貨管理中心公布的8個大類、29個小類、1000多個商品的即時價格及基本信息,并和其他進入高校推銷的供應商的報價單進行比較,這就使得高于配貨管理中心配貨價格的商品進入不了高校,這對所有參加或不參加團體采購的高校食堂都起到了價格標桿作用。在這方面,用主副食品供應商的話來說,配貨管理中心使得他們對高校的報價大大低于社會報價。
第四,配貨管理中心通過儲備和期貨運作等手段,在近幾年高校主副食品供應中發揮了保障供應和穩定價格的作用。如:2007年豬肉價格一路上揚且供應緊張,配貨管理中心把低價儲存的1800噸豬肉,平價供應給高校,最高時平均每噸低于批發市場7000元,為穩定學生食堂價格發揮了作用。又如:2011年春節開學,市場大米價格大幅上漲,配貨管理中心把春節前訂購的大米,以平均每噸低于批發市場340元的價格供應高校,降低了學生食堂米飯成本。再如:配貨管理中心聯合28所高校在2012年4月份價格低谷的時候,集中采購了1000余噸豬肉并負責儲存,鎖定價格陸續供應給高校,在7月份以來豬肉價格一路上漲的情況下,平均每噸低于批發市場2670元,發揮了在市場供應和價格波動中的調控作用。
二、“農校對接”平臺的構建方式
上海高校后勤配貨管理中心通過“五個統一”:統一訂單、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監管和統一結算,構建了“農校對接”平臺。
第一,統一訂單。配貨管理中心建立了全年365天無休的一門式服務窗口——配貨服務總臺,并建立了高后配貨網上平臺,公布了8個大類,29個小類,1300余種農產品的價格信息,學校通過電話或傳真發送訂單,再由配貨管理中心統一匯總處理。
第二,統一采購。配貨管理中心設立了采購供應部,按照學校的需求,統一采購貨物,凸顯團體采購的規模優勢,做到供應穩定和低價配送。依托政府儲備的同時,采購供應部積極介入市場,分析研究市場,把握市場脈動,有效應對由于市場波動對經營產生的影響。
第三,統一配送。配貨管理中心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租賃了冷庫和倉庫,聘請了第三方物流,統一為學校配送食用農產品,既能保證農副產品新鮮度,還降低了學校的采購成本。
第四,統一監管。堅持實施質量監管,從供應商資質、生產、加工、入庫、儲存、配送、檢測等7個環節嚴格控制,開通投訴電話,認真及時處理學校投訴,建立嚴格的供應商準入、評價和淘汰機制,與糧油制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市食品研究所檢測中心建立協作關系,使得監管機制常態化。
第五,統一結算。配貨中心實行貨款統一結算制度,即學校向配貨管理中心統一支付所有貨款,配貨管理中心向供應商統一結算貨款,搭建起學校、配貨管理中心和供應商統一的結算平臺。
三、加強“農校對接”平臺建設的新舉措
上海高校后勤配貨管理中心盡管已有16年的歷史,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光有配貨平臺,沒有可追溯安全源頭的冷鏈物流加工基地做配套,要想提高配貨水平,使高校的“農校對接”配貨工作做到可持續發展也是非常困難的。上海高校后勤配貨管理中心根據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三部委提出推進“農校對接”為契機,提出了建設上海高校學生食堂冷鏈物流加工基地的項目建議書,并于2011年底經上海市發改委批準立項。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制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2010年7月正式印發。《規劃》提出了到2015年,建成一批運轉高效、規模化、現代化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企業,冷鏈物流核心技術將得到廣泛推廣,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裝備先進、上下游銜接配套、功能完善、運行管理規范、技術標準體系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
上海高校學生食堂冷鏈物流加工基地主要包括:農副食品的“農校對接”中轉平臺倉儲、初加工基地、冷鏈加工系統、冷鏈物流配送系統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等組成部分。項目用地面積12463平方米,基地規劃總建筑面積24926平方米。目前已經初步完成一期工程,一期建設建筑面積13502平方米,其中,地上10590平方米,地下2912平方米。包括:5000噸冷藏庫和4000平方米物流倉庫和配送處理中心及輔助用房等。二期還要建設全市高校共用的中心廚房和可追溯食品安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等。
冷鏈物流加工基地的建設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形成完善的“農校對接”操作平臺,進一步提高集約化水平,降低采購成本,保障供應;第二,形成農產品冷鏈加工中心,變原材料為半成品,成為全市高校食堂的中心廚房,減少學校食堂的用工;第三,幫助高校學生食堂儲備更多的食用農產品,滿足高校建設食堂冷庫的需求;第四,形成可追溯食品安全源頭的信息管理系統,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發展,上海高校后勤配貨管理中心的管理服務也日趨規范、運行效率穩步提高,確立了“真誠主動、專業高效、安全廉潔”12字的服務理念,正努力成為政府采購的延伸、保障高校生活后勤供應的主渠道、穩定高校生活后勤的重要平臺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 關于高校食堂農產品采購開展“農校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教發廳【2009】8號
(作者單位:上海高校后勤服務中心 上海 20001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