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慶明 吳虹 樊小輝 沈耀鵬
摘 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內容。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四大職能”的職責之首。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著眼點,從立德樹人角度出發,對社會實踐活動在形式和內容方面的創新做出探索,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立德樹人;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形式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138-02
社會實踐活動是當代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高校學生提前進入社會工作生活場景,不斷深化所學專業知識、增長才干和磨煉意志的一項實踐教育活動[1]。如何在立德樹人的視域下開展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將“立德樹人“這一時代主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現,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提高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
一、實現創新是大學生社會實踐亟待解決的課題
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高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載體,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其育人功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奉獻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之后又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全國各地各高校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指導方針,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青島農業大學開展“青島農大學子跑農村解難題”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將學科優勢、社會需要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中國石油大學開展“溝通你我,情暖東西”志愿服務活動,提高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浙江工業大學開展“尋紅色足跡,展青春風采”活動,實現精神境界與身心健康的雙豐收等。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蓬勃發展,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一是積極探索創新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3]。二是將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4]。三是高度重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5]。
當前,雖然國家很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多數高校也在真抓實做,并在活動形式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和創新,但是忽略了在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立德樹人”核心理念的注入,所以出現了一些共性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實踐活動主題思想不明確;凸顯不出實踐活動的特色和內涵;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等[6]。因此,社會實踐活動形式要創新,其形式可以結合社會實踐的內容指向去實現所謂的創新,但是,創新了的社會實踐的內在核心和宗旨,必須是以“立德樹人”思想為統領。
二、立德樹人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實現創新的靈魂
(一)立德樹人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思路
立德樹人,就是要把德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7]。”立德樹人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立德樹人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創新提供的思路是德育為先,就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使大學生真正認識到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社會,不僅要了解社會、了解國情,而且要聯系群眾、關心群眾,從中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歷史的擔當,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二)立德樹人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創新指明了方向
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接觸社會的重要形式,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以人為本”,十七大報告指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8]。立德樹人這個新主張不僅明確了新時期的教育理念和本質,同時也為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創新指明了方向。究其實質,社會實踐活動的主基調如果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并使這一理念融入到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大學生社會實踐就可以形式多樣、主題鮮明、效果明顯,避免走過場、“水過地皮濕”。
(三)立德樹人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創新提供了動力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途徑[9]。“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為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的創新提供了動力。通過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以立德樹人觀念為指引的實踐活動創新,可以促使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進一步明確、形式進一步創新、質量進一步提高、思想境界進一步提升。同時能夠起到以點帶面,以局部帶整體的作用,努力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和覆蓋面,使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得到提高,理論聯系實際更加緊密。還可以將樹立師德和培養優秀大學生有機結合,增強高校學生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務求實效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創新的指向
(一)明確目標,以“立德樹人”理念引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創新的實現
將“立德樹人”融入到社會實踐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立德樹人的內涵與范疇。立德樹人,是指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10]。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為高校的教育事業指明方向,將“立德樹人”科學劃分為“立德”范疇和“樹人”范疇,將這一任務進行落實。
將立德樹人觀念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主線,在確立活動主題、規劃活動過程、開展實踐活動等形式的活動中,在“立德”和“樹人”兩大范疇上下功夫,在創新理念的引導下創新形式,從而能更好地達到活動育人,實踐促學,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創新的模范作用。如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的“雷鋒精神種子”工程活動讓師生認識到做一顆弘揚雷鋒精神的種子,人生才更有價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把雷鋒精神廣播在祖國大地上”,并以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整合資源,以“三位一體”思路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創新的機制
“三位一體”,即將高校、家庭、社會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在“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指引下,為社會實踐活動拓寬視野,豐富內容,打造互動平臺。
高校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起到主導作用,在校內將社會實踐納入學校總體教育教學計劃,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實習鍛煉等各個環節都要有所體現;在課外,開設第二課堂,建設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同時在組織上要做到主導思想明確,求實創新,才能爭取到社會、家庭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家庭在實踐活動中起到推動作用,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動員和引導,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參與態度,推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社會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起到保障作用,應該把高校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樹立長遠的利益觀念,滿足學生從課外實踐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需要。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緊密結合起來,為社會實踐活動打造互動平臺。
(三)實踐育人,以“五個結合”板塊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創新的體系
立德樹人視域下創新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外界提供全方位的質量保障,即“五個結合”板塊。內容創新與形式多樣相結合,網絡教育與理論內涵相結合,創造服務社會與提升自我相結合,條件與制度管理相結合,黨政團與產學研相結合,五個板塊相互咬合,為社會實踐增添活力。
社會實踐形式千差萬別,社會實踐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將內容創新和形式多樣相結合促進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將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與網絡思想教育相結合,發揮網絡教育在溝通互動功能、覆蓋滲透功能、預防功能和營造氛圍功能上的優勢,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的創新;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鍛煉自我,提升自我的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高校要創造條件,引導高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與制度管理相結合,建立健全運行機制、保障機制、獎懲機制等,使活動有制度可依,有規章可循;學校的黨、政、團各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方法途徑、時間要求做出明確規定,促進社會實踐各個環節、各項內容協調發展,同時與產出結果、學習成效、研究成果相結合,出臺成績考評、獎勵辦法等,促進社會實踐活動健康有活力地發展。
綜上所述,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得到各大高校的廣泛重視,成為高等學校整體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活動的創新要立足于現實,從客觀實際出發,把握實踐活動的實質,將實踐社會活動形式的創新與立德樹人的宗旨緊密結合,切勿與教育的根本任務相悖。長期堅持“植入理念,構建機制,完善體系”的路線,把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持久地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周健,陳強.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對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2(10).
[2]李炎清.加強非課堂教學 實現課內外有機結合[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3]陳穎,王媛媛,等.積極探索社會實踐路徑 培養高校創新創業人才[J].價值工程,2013(2).
[4]陳新令.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J].新西部,2010(4).
[5]王麗莉.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的思考與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2).
[6]孫佳燕,黃迪民,等.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其調查分析[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
[7]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3-11-13.
[8]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9]龔平.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實踐教育[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7(6).
[10]趙鐵豐.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基層組織生活形式創新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