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皓
摘 要:著眼于文化素質教育的本質,根據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四步歷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借鑒Hofstede的文化價值觀維度理論,以及Bond的“儒家動力”理論,構建導入“文化自覺”理念的《跨文化交際》課程體系,目的在于培養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使學生正確認識多元文化,從而具有文化自覺能力。
關鍵詞:文化自覺;跨文化交際;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183-02
《跨文化交際》是哈爾濱工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之一。《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教高[1998]2號文件)指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整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今天,全球化使得中國社會呈現出文化多元化的態勢,這直接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體,他們的文化自覺性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此,很有必要研究如何順應時代的要求,培養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使學生正確認識多元文化,從而具有文化自覺能力。
一、研究現狀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在1997年提出的,他把文化自覺的歷程概括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自此之后國內學者對于“文化自覺”的研究如火如荼,在教育界亦如此。
黃金華(2008)、王俊義(2003)、楊柳(2010)、李友梅(2010)、沈關寶(2006)等指出“文化自覺”的目的是提高本土文化的生命力和國際地位,并建立和諧世界,指出了“文化自覺”對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周寧(2008)、李文麗(2010)、高永晨(2003)、方銘(2004)等從“文化自覺”的角度研究了跨文化的中國形象,指出文化自覺是一種開放的跨文化交際,文化自覺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要站在文化自覺的高度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張豈之(2002)、王德如(2006)、陳水勇(2012)等探討了以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為基本理念的大學教育,指出在此過程中文化自覺的不可或缺。
綜上所述,盡管有很多專家學者研究了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也提出了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如何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導入文化自覺的理念,從而培養文化自覺能力”就是無人涉及的研究領域。本文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二、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
構建“導入‘文化自覺理念的《跨文化交際》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是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的講話,理論基礎是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理論。
習近平同志指出,“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理論與習近平同志的講話十分契合。費孝通(2005;2009:210)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就是對“文化自覺”歷程的概括。“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對自己傳統的欣賞。“美人之美”就是要求合作共存時必須具備的對不同文化的相互態度。“美美與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價值上取得共識,以促使不同的人文類型和平共處和發展。“文化自覺”就是各種文明教化的人,不僅欣賞本民族的文化,還要發自內心地欣賞異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標準,去評判異民族文化的優劣,讓不同文化在對話、溝通中取長補短,達到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一體。
在制定整體框架時,借鑒了Hofstede的文化價值觀維度理論,以及Bond的“儒家動力”理論。Hofstede把價值觀分為四個維度——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權力距離、對不確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主義傾向和女性主義傾向。Bond認為,凡是具有“儒家動力”文化價值觀的國家在經濟方面都發展迅速。
三、課程體系構建
費孝通指出,“人們往往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而沒有用科學的態度去體會、去認識、去解釋,那是不自覺的文化。”(費孝通,2005:213)筆者在上課前對學生進行“文化自覺”狀況的調查中就看到了這種“不自覺的文化”,即學生對于中國文化以及外國文化的表面現象都有所了解,但對其深層次的核心內容及其根源卻幾乎不了解,而了解一個文化深層次的內容會對了解這種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課程體系用文化的深層結構——文化價值觀進行搭建,通過讓學生掌握各個文化的深層內容——文化價值觀及其根源,做到既能夠欣賞本民族文化,也能夠欣賞異民族文化,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具有公正和客觀的評判標準,才能夠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最終才能具有“文化自覺”的能力。
1.各美其美。文化自覺的第一點就是“各美其美”,這說明費孝通先生把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與欣賞作為“文化自覺”歷程的起點,事實上,他對中國文化具有深刻而清醒的認識。“我們相信中華文化中還有許多特有的東西,可以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甚至可以解決很難的難題,這是可以相信的,不然哪里會有曾綿延了5000年的巨大活力。”(費孝通,2005:298)。正因為如此,本課程體系在“各美其美”部分著重講授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即Bond總結的:孝順、勤勞、容忍、與他人和諧相處、謙虛、忠誠、禮儀、禮尚往來、仁愛、學識、團結、中庸之道、修養、尊卑有序、正義感、恩威并施、不重競爭、個人穩定性、愛國、誠懇、清高、節儉、毅力、耐心、報恩、文化優越感、廉潔、適應環境、小心謹慎、信用、知恥、有禮貌、安分守己、保守、面子觀、知己之交、清心寡欲、尊重傳統、財富觀等。其中,突出了儒家思想“仁”和“中庸之道”。在此基礎上,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和地理根源。總之,在“各美其美”部分讓學生做到費孝通(2005)提出的對本國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義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及發展的方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發展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2.美人之美。文化自覺的第二步是對其他文化的科學認識。費孝通(2005:213,370)指出,“‘文化自覺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與自身文化的關系。我們需要懂得各國、各地區的文化為什么不同,只有抓住了比較研究,才能談得到自覺。”這一步通過Hofstede的四個文化價值觀維度——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權力距離、對不確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主義傾向和女性主義傾向的各自特點,以及世界上主要國家在這四個維度上的程度排名,以及進一步分析一些國家具有自己價值觀的歷史、地理和哲學根源,讓學生對比不同的文化,欣賞其他優秀的文化,并加深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識。比如,在學習“對不確定因素回避程度”價值觀維度時,學生們不僅看到了其他文化的包容性或狹隘性,更意識到中國文化巨大的包容性,這里又會提到儒家思想中的“泰山不辭細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有容乃大”的精神,才能“海納百川”,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3.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讓學生對中國文化充滿自信,對他國文化充滿欣賞與包容,在此基礎上,就會有“美美與共”,“美美與共就是不同的人文類型和平共處和發展。讓不同文化在對話、溝通中取長補短。不同文化平等相處,相互理解,取長補短,最后走向相互融合,就是天下大同,就會出現長久而穩定的‘和而不同”(費孝通,2005:344)。其實,“和而不同”就是源自儒家鼻祖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其主張就是文化的多元性。這種理念不僅使儒家思想在其發展中不斷吸收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從而生生不息,而且從根本上影響了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上凡是繁榮的時期,無不是秉承儒家思想的“天下大同”理念。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實際上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Ruben(1989)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有七個要點:第一,對交際對方表現出積極態度的能力;第二,采取非評價性和非判斷性態度的能力;第三,了解對方的個性的能力;第四,移情能力;第五,應付不同情景的靈活能力;第六,交際互動的能力;第七,容忍新的和模糊的語境,并能正確做出反應的能力。因此,在這一步著重講解中國的“和而不同”以及Ruben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素。要讓學生認識到文化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有形式和內容的不同,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不同的文化,以平等和客觀的態度對待這些文化,并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同時,積極地傳播中國文化。
四、結語
構建導入“文化自覺”理念的《跨文化交際》課程體系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自覺地去探究自身文化和他國文化的深層次特點及其歷史、地理和哲學根源,學會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相處,互相理解,取長補短,建立起一個融匯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的教育氛圍。
參考文獻:
[1]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 [M].London: Sage Pub-
lications, 1980.
[2]Ruben, B. D.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9(13).
[3]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4]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J].群言,2005(1,2).
[5]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