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誠
摘 要:“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币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使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呢?在教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談談具體做法。
關鍵詞:探索;興趣;自主研究
一、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科學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
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感性經驗,但理性化、抽象性的概念或特征知之不多。為此,我讓學生在進一步充分感知的前提下,主動探索、整理、歸納其數學特性。本課開始出示多個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立體圖形(墨水瓶盒、牙膏盒、香皂盒、魔方、奶粉筒),為學生創設比較分類的具體問題情境,鞏固和加深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為順利過渡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教學夯實基礎。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使學生既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又對“比較分類”這一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方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钡拇_,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思維和想象最為活躍,能夠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讓學生親自動手,使用各種材料(剪刀、刀子、土豆、硬紙板、透明膠帶、橡皮泥、尺子)和手段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學生一定很感興趣,想一展身手,但通過評價,對自己的作品一定有許多不滿之處,這樣就為學生進一步探究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打下基礎。
緊接著提出問題:“一個標準的長方體、正方體應該具備哪些特征呢?”學生立即根據已有的經驗和制作過程中的體會,并結合標準學具展開觀察、操作、思考、討論,進行抽象、概括,填寫匯報單。在交流、演示、驗證、歸納、整理中,學生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
拓展應用中,“量一量”,“把看到的圖形畫出來”,“想象”的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上述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動手制作,真實地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進而把兩個物體的特征熟記于心。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變化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確立以“小組學習”為主的組織形式,變被動接受為“自主研究型”學習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p>
“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中根據需要,安排兩次小組學習活動:(1)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形狀的物體;(2)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特征。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和習慣的方式來學習,而且這種學習是研究式的,力求做到學生人人參與,可以隨想、隨說、隨問。我對學生的小組學習進行點撥與幫助。課堂中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凡是學生能探索得出的,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絕不暗示。兩次小組學習活動的安排,旨在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探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在探討與交流中去偽存真,求得真理。讓學生有充分探討、交流、展示的機會,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傳授方法。結合學習內容傳授學習方法,針對性強,具體形象,學生易于接受,效果也好。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就好像交給學生打開一座知識寶庫大門的鑰匙,會比教給他們一些現成的知識更有價值。
教學中,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特征,有了這個基礎再讓學生自主學習正方體的特征,在探索過程中,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感知認識、全程參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利用表格的形式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使知識點一目了然,加強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聯系和區別,有利于解決重點,并且教給了學生歸納、整理的學習方法,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縝密、推理的嚴謹、想象的合理,為今后繼續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關知識打下牢固的基礎。
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時時刻刻給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