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林



摘 要:技術教育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重要戰略,都將技術與生產勞動引進中小學的課程體系。在技術教育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候,中小學的《勞動與技術》課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的重任。設計草圖的表達能力是技術設計的基礎,在教學中根據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從模仿到創作、從讀圖到畫圖、從純圖到圖文結合、從輔助到獨立、從平面到立體、從整體到細節、從初稿到修正等進行培養學生良好的繪制設計草圖能力的探究。
關鍵詞:勞動技術;設計草圖;培養策略
一個人若要能“應對世界”,就要擁有使用、管理、評價和理解技術的能力。技術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重要戰略,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開始將技術和生產勞動引進中小學乃至幼兒園的課程體系中。在我國的中小學階段,目前還沒有開設真正意義上獨立的技術學科,《勞動與技術》便承擔起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的重任。筆者在小學階段的勞技教學中改變以往“重勞輕技”的模式,積極探索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的新模式,并就學生的技術能力之一——設計草圖表達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研究背景
1.國內外趨勢
2000年,美國國際技術教育協會《技術素養標準:技術學習之內容》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技術教育首次被確立了獨立的學科地位。該書提出:“讓所有學生都能成為熟悉技術的人”的愿景,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指導學生為技術世界做好準備。在該書中,“設計”被看作是“在技術上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將小學階段的“工程設計”表述為“明確問題、構造思路、篩選解決辦法、檢驗解決方案、制作實體模型、對之評價……”。國家教育部頒發的《V3—6年級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實施指南》也非常強調“設計”在該課程中的重要,并在課程分目標中將“初步設計”描述為“認識一些簡單圖樣,并用圖樣進行簡單的作品設計,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上海市頒布的《上海市中小學勞動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提出了“‘會動手、能設計、愛勞動,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的總目標,“設計”是三大要素之一。《標準》中對于小學階段的“能設計”表述為“能識讀一些簡單的圖樣”“產生技術需求”“制訂出一個設計草案”“對設想或作品進行描述或介紹”“對作品作出自己的評估”等。浙江省的新版中小學勞動與技術教材的一個顯著的改變就在每個主題中加重了“技術設計”的比重。在小學勞技課開始的年級——三年級上冊的教材中有“設計方案是技術設計中重要的內容,一般包括收集信息、設計分析、構思方案、試驗調整、修正方案等環節”的表述。
由此可見,技術素養是一個人應對技術世界的重要素養,而設計是技術素養的基礎。目前,浙江省以及大部分省份的技術教育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小中小學的《勞動與技術》學科以及高中階段的《通用技術》學科就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的重任。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技術設計能力而言,設計草圖的表達能力尤為重要,它將為初中的勞技乃至高中的通用技術徒手繪制設計草圖能力打下基礎。
2.相關概念
(1)設計表達
設計表達是技術設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技術素養的基礎。設計表達介于“產品構思”與“產品制作”之間,主要包含語言表達、圖面表達和實物表達等形式。
(2)設計草圖
設計草圖也就是設計表達中的圖畫表達,一般是指設計初始階段的設計雛形,以線為主,多是思考性質的,一般較潦草,多是為記錄設計的靈感與原始意念,不追求效果和準確性,可分為設計概念草圖、解釋性草圖、結構草圖、效果式草圖等。也有學者認為“草圖也叫方案草圖或設計速寫,是設計者將構思或靈感即時記錄下來的一種方法。草圖是將頭腦中的抽象構思或者靈感轉化為具體的、顯性實物的有效手段之一”。筆者以為,小學生的設計草圖與以上表述有所不同,小學生所畫的草圖不能太抽象,要比較具體、相對準確,多為結構性草圖,包含平面圖、立體圖、細節圖等,以鉛筆手繪為主,可以不考慮色彩等因素。
3.小學生設計草圖表達的現狀
小學生的作圖基礎主要來自于美術課的學習,美術課教學主要是涉及造型、想象和色彩等要素。三年級(勞技課初始年級)學生的圖畫表達能力是有一定基礎的,但要將美術課中的畫圖轉化成為設計草圖的表達,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草圖的線條不夠明晰、有的線條直線不像直線、有的線條若有若無、有的線條虛實線不分等;沒有在草圖上標明各部位尺寸的習慣,依圖制作時無法判斷部件之間的尺寸以及選擇材料的尺寸;想象的因素偏多,畫出的草圖有個性、很花俏,但往往無法制作(工藝或材料本身無法滿足)。這些問題也導致了設計草圖與實際制作脫離,不利于學生技術素養的提升。
4.小學生應掌握的設計草圖表達
對于小學生3~6年級學生而言,設計草圖表達是第一步,是培養良好技術素養的初始。小學段的學生設計草圖表達不需要很精準、很規范,但筆者以為至少需要達到三方面的基本要求:線明晰、有尺寸、可操作。簡而言之,就是力求他人拿到設計草圖后也能根據圖來制作產品。
二、培養策略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小學生繪制設計草圖的能力應該在明確三大要素(線明晰、有尺寸、可操作)的前提下,根據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從模仿到創作,從讀圖到畫圖,從純圖到圖文結合,從輔助到獨立,從平面到立體,從整體到細節,從初稿到修正稿等循序漸進,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繪制設計草圖的能力。
1.照圖畫圖
小學生在勞技課中接觸到的第一個設計草圖是浙教版的《勞動與技術》(本文中所涉及的教材均為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勞動與技術》教材,以下簡稱為“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主題二《漂亮的相框》,課文中出現了設計草圖的范本,(如圖一和圖二)。我們看到設計草圖的基本要素“線明晰”“有尺寸”“可操作”已經為學生作出范例了。筆者讓學生照樣畫草圖相框的外輪廓,內框大小、形狀可以根據照片及框內景物的大小而改變,但要特別強調畫草圖要將線條畫明晰、要在圖上標出大小、長短的尺寸。需要組合的部件(相框和支架)之間的尺寸搭配要合理(相框支架要高于相框的一半才穩定)(如圖三)。經過初次練習,學生對設計草圖的概念基本理解,所畫的設計草圖也基本包含設計要素,部件搭配(相框與支架)基本合理。
2.學會讀圖
讀懂圖紙的符號也是培養學生畫設計草圖能力的重要途徑。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主題一《巧折紙盒》就比較完整地向學生展現了折紙符號和圖解(如圖四)。學生熟悉線條或符號所表示的意思對于畫圖的規范性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在這之前,學生作圖時,常常遇到折線不知道怎樣表達、不能區分外形線與剪切線等問題,經過讀圖及訓練,學生也基本能夠在畫設計草圖時用上一些線條符號,使設計圖更加規范,也更好理解。
3.添加標注
在畫設計草圖時,筆者要求采用同桌交換設計圖讀圖來檢查畫圖是否符合要求。在多次交換讀圖的時候都會出現一個相同的問題——有些部位讀圖的學生看不懂,不知道是畫上去的裝飾圖案還是鏤空的圖案。的確,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再加之低年級學生畫圖時喜歡畫一些精美的圖案(如圖五)。如果這些圖案是需要剪出來或刻出來的,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是比較大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也就是筆者所說的三大要素之一的要“可操作”。但如果這些圖的內容只是用筆畫上去用于裝飾的,那既美觀、操作又簡單。那設計圖紙上到底是哪個方案呢?這就需要在設計草圖的相應部位有簡單的文字說明,也就是要有標注。圖紙當中的裝飾畫、鏤空、粘貼等部位都需要文字標注,這樣就能夠方便他人讀圖,并可以依圖來制作產品。
4.工具輔助
設計草圖有的可以是簡單的示意圖,只要標明尺寸,但并不需要和所制作的產品同尺寸,但也有的設計草圖需要與所制作的產品具有同尺寸,如,教材三年級下冊主題五的《活動小屋模型的設計與制作》一課。課中所涉及的平面圖部件較多,有屋頂、前后山墻、左右山墻等,學生至少需要畫出五個部件的平面圖,而且要求把平面圖畫準確,直接用復寫紙把圖紙復描到KT板上。原本學生還只是初步畫設計草圖,一下要提升到要畫與制作部件相符、部件數量多且尺寸要求精確的設計草圖是有一定難度的。筆者覺得需要尋找工具來輔助畫圖。經多種工具的嘗試,最終確定選用標準計算紙來作為畫圖的輔助(如圖六)。標準計算紙的特點是在整張A3左右大小的紙上布滿細線方格(最小是0.1平方厘米的小格子),方格最外框每隔5厘米有一個尺寸標注。使用標準計算紙輔助畫圖至少能幫助學生解決三個問題:長的直線也能畫直;量尺寸非常精確,誤差不會超出0.1厘米,點與點之間連線不會走斜;節約大量畫圖時間。使用后,筆者發現學生在標準計算紙上所畫的設計草圖質量大有提升,能夠直接用復印紙復描到KT板上制作小屋的部件。當然,用于輔助畫圖的工具還有很多,本文之前所涉及的設計相框的內框圖樣可以用事先裁剪好的模型卡當模板,設計桌椅可以用圓角卡片當模板,確保四個桌角或凳腳的弧度一致等。
5.立體展示
小學三四年級學生所涉及的設計草圖大多為平面圖,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和產品的復雜性的增加,設計草圖也涉及立體圖。立體草圖的繪制更能反映學生對所需要設計的產品的理解的程度。筆者曾經在諾基亞手機的總部所在國——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所小學的課堂上看到大約是小學四年級學生所畫的“手機座”的設計草圖(如圖七)。這些設計圖的表現形式與筆者所探索的培養途徑基本一致,線明晰、有尺寸、可操作。唯一不同的是側面圖。也許,能設計并制造出這樣經典的諾基亞品牌手機的國家,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他們從小就培養學生的設計素養。基于這樣的一些參考,筆者在小學教材中高段的設計草圖紙張中同時使用平面圖與立體圖的表現形式,進一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構想用圖紙表達出來,為創新打下基礎。由于平面圖標注的尺寸更合適,立體圖就不需要標注尺寸,只要適當引導學生注意透視的表現手法即可(如圖八)。
6.細節表現
細節是判斷設計對象具體化、可操作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設計草圖中部件與部件之間相連接的部位需要細節圖來表現。比如,教材中《簡易木桌椅的設計與制作》中桌腳與桌面的拼接方式,《橋梁模型的設計與制作》中橋墩與橋身的拼接方式等設計草圖都需要在平面圖與立體圖外增加細節圖,以明確被遮擋部位及重要部位的連接方式。如果需要,還要用文字加以標注注釋(如圖九)。如果說平面圖與立體圖能夠較好地表現學生所構思展現的產品,那恰當地繪制細節設計草圖就是設計圖面表達能力趨于成熟的標志。
7.修正圖紙
當學生個人的設計思路用設計草圖表現出來后,筆者就安排小組或全班學生間相互交流設計草圖。好的創意是不斷修改出來的,只有交流了,才會有疑問,才會有新發現,才能更完善地設計方案,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了讓學生的設計作圖能力能有所提升,筆者會用大量的課內時間來與學生一同交流自己對同學設計草圖的觀點。學生的設計圖紙在交流后不是只停留在口頭或原稿的修改上,而是再畫一張成品設計草圖用于制作參照(如圖十的設計小樣圖)。修正圖紙,能讓學生發現自己修改的設計能否具有操作意義,能提升學生的設計素養。都說德國設計中的簡約與嚴謹是世界工業設計的楷模,學會修正圖紙,并依據設計圖進行制作就是嚴謹的元素之一,也是學生技術素養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人們無處不感受到科學技術等日新月異地發展,并不斷沖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試想,當現在的小學生長大進入社會時,他們又將面對一個怎樣的技術世界?教師要充分挖掘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的“技術”成分,在教學中更好地把握“側重于技術”的理念,從培養繪制設計草圖等基礎開始,充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將其所思所想展現出來,再通過作品完成創造。筆者堅信,將來主導技術世界的一定是“熟悉技術的人”。“發展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技術素養”,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黃軍英.美國國家技術教育標準:技術學習的內容[M].科學出版社,2003.
[2]管光海,美國K-12階段技術教育:背景、現狀與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09).
[3]顧建軍.技術與設計1[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4]梁靈輝.中學生草圖繪制能力的現狀與分析[J].教育研究與評論:技術教育,2014(02).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