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蓮花
摘 要: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規范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導向的。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是高效課堂教學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課堂教學就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愛學習”,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會學習”。
關鍵詞:效仿;體驗;實踐;高效
近一時期,琿春市在原來倡導推行的“以學為主,當堂達標”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再次提出創建和實施高效課堂的整體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在貫徹落實教育方針的指示精神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前提下,進一步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簡潔、實用、高效的教學流程運行機制,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使得教學效益最大化。那么,這樣的高效課堂該從何入手呢?
本人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多年,傳統教學已根深蒂固,但要適應新的教學改革步伐,促進教學不斷發展,就必須學會當機立斷,轉變教學理念,學會“揚棄”和創新。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一段時間以來,在課堂教學中,我進行了如下的思考與嘗試。
一、實施高效課堂,必須學會“揚棄”和轉變
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活動”教學。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其過程也應該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而,課堂教學就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的框框,學會“揚棄”和轉變,以新的理念點燃智慧的火花,努力謀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依照這樣的思路,在課堂教學中,我一改原來的教學方法和環節設計,努力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采用“獨學—對學、群學—組內小展示—班內大展示—整理學案,達標測評”五步教學環節,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教學中,在獨學中學生以導學案為抓手,以問題為主線,嘗試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運用雙色筆就獨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標注,個別學生標注了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疑難,在對學、群學中深入探究得到解決。由學習組長組織成員對照導學案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對子幫扶,真正實現“兵教兵、兵強兵、兵練兵”。對學、群學的過程,既是解決獨學中存在問題的過程,也是實現教學目標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探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目的。在展示中師生、生生的交往,疑難求助、質疑對抗,使共性度高的問題,或者易錯點、重點、難點、焦點等問題得到充分解決。
二、實施高效課堂,應該學會效仿和自主
新課程不僅僅重視知識技能目標,更強調過程性目標,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探究感受。但作為一名老教師,往往只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個性與特長的發展。所以,實施高效課堂,就要打破傳統教學的拘囿,在效仿中不斷完善,在改進中不斷發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是高效課堂的前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要確保課堂高效,教師首先就要吊起學生的“胃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要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從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堂上我常常采用“你說這事該怎么辦”“說說你的理由”“你認為哪種方式好”等之類的語句,將學生推向前臺,使課堂氣氛始終處于熱烈的挑戰之中,讓學生把學習當作自我的一種主體行為,從而使數學學習充滿樂趣。
2.學會效仿是高效課堂的必要途徑
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取他人之長,能夠縮短教學改革的進程,盡快達到所期望的高度。因而,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如何效仿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積極嘗試講述自己學習和思維的過程。要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增強自信,大膽展示自我。在效仿他人的基礎上,逐漸建立獨立自主的展示平臺,在自主、合作、創新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增強智力,并且從中體會到成為學習主人的樂趣。
例如,四年級下冊,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設計7步來讓學生理清講解的思路。獨學、對學與群學,展示都圍繞著這七步進行,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自主觀察課本第73頁情景圖:
(1)講述情境圖,提取數據,說說這些小數的含義。
(2)比較這三個小數,區別準確數與近似數,求近似數的方法。
(3)講解0.984≈0.98,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第幾位,要看第幾位是幾……
(4)講解0.984≈1.0,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第幾位,要看第幾位是幾……
(5)講解0.984≈1,保留整數,表示精確到第幾位,要看第幾位是幾……
(6)0.984≈1.0,小數末尾的0為什么不能去掉?得出結論是什么?
(7)小結: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明確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探究新知識,為今后的獨立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實施高效課堂也同樣需要一個認知、接受、嘗試、推行和發展的過程。轉變理念是必需的,改變角色也是必定的,轉換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式更是必行的,而最終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