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四
摘 要:在生物教學的過程當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高整個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將主要探討如何在生物教學實驗的過程當中針對學生的實驗觀察目標不明確、觀察活動不夠準確以及缺乏概括性和抽象性觀察等方面的問題,提出通過實驗之前明確觀察的目的、培養科學有效的觀察方法和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后交流分享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生物實驗教學;觀察能力;培養
觀察能力是生物實驗教學當中的一個重要的學習能力,是人類的一種基礎能力。在生物教學當中,實驗操作是使用較為頻繁的教學手段,觀察活動是實驗教學當中的重要環節,因此生物實驗教學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那么怎樣在生物實驗教學當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實驗教學的學習效果呢?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生物教學實驗觀察存在的問題
在生物實驗教學當中,很多學生往往不能夠有效地利用觀察能力學習到相關知識,影響學生實驗觀察的因素有多方面,本文主要對其中幾個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進行剖析:
1.學生實驗觀察的目標不明確
在生物教學實驗當中,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如果不知道要觀察什么和通過觀察要得到什么結果,則觀察活動就有較大隨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學生知覺的無意識性和情緒性仍較明顯,注意往往與興趣、好奇心聯系在一起,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分不清主次,容易被無關的內容吸引,故而容易出現看熱鬧,最后用別人或課本的結論或憑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觀察結果的情況。
2.學生的觀察活動不夠準確
生物學觀察是一種精細的觀察,如觀察植物葉子的顯微結構、光對玉米枝葉的影響、草履蟲活體的生理活動,需要觀察者有較好的準確性和敏銳性。學生在觀察細胞結構時,往往出現看到了氣泡就以為是細胞,或看到了細胞就得意忘形,不再進一步觀察的情況。
3.學生缺乏概括性和抽象性觀察
觀察能力不是單一的知覺能力,而是一種多因素的智力結構。生物體和生命現象是復雜的,觀察中應勤于思考,在知覺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許多學生常常把觀察與思維割裂開來,不善于明辨主次是非。例如,在觀察玉米胚芽時,在顯微鏡下看到了玉米胚芽就算完成任務了,對玉米胚芽的特征不再進一步觀察、思考。
二、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方法
根據上述學生在生物實驗教學觀察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1.實驗之前明確觀察的目的
生物教學中涉及各種有趣的實驗器材,這些實驗器材從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都較為吸引學生,而且由于學生本身具有自律性較差、好奇心較強等特征,因此在實驗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更容易被實驗器材分散注意力,忽視了實驗的結果以及實驗教學的目的,從而影響實驗教學的質量。因此為了保障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需要在進行實驗教學之前向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任務,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有目的地進行觀察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培養科學有效的觀察方法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除了要明確教學目的之外,與學生采取的觀察方法也有很大的關系。學生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觀察,直接對學生觀察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生物教學實驗當中,一些較為有效的觀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對比觀察,對比觀察能使學生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異以及從差異中找出共同點或因果關系。例如,在觀察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形態、結構時,首先向學生強調兩種植物的顯著區別,一是葉脈的結構:平行脈與網狀脈;二是莖的結構:有無形成層;三是種子胚的結構:一片子葉與兩片子葉。二是順序觀察,讓學生按照生物生長的順序去觀察。三是重復觀察,為了保證觀察結果的可靠性,主張學生進行多次觀察。
3.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后交流分享
在觀察活動結束以后,教師一般都會組織學生就自己的觀察結果進行一些討論,這是因為很多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由于觀察不仔細、操作不當等原因會漏掉某些重要現象,或者對觀察現象的表述存在一定錯誤,而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學生之間可以相互糾正和補充,從而獲得更準確的觀察結果。
綜上所述,在生活實驗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就需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僅僅需要在實驗教學的過程當中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還需要傳授給學生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得學生的觀察活動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在有效的教學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張豐平.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06).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