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鴻
摘 要:媒介材料是學生上課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美術課前沒有準備好需要的媒介材料,學生的美術活動過程則好比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老師的課設計得再精巧也無濟于事。新課改下的美術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需要很多美術媒介材料。如果這些媒介材料全靠買,對農村的家長而言有些為難,也有些是想買也買不到的。這就要求美術老師引領學生關注身邊的美術媒材資源,并嘗試將這些媒介材料結合教材合理地運用在課堂中,既省錢又低碳。
關鍵詞:農村;小學美術;媒介材料;準備
鏡頭一:在校平常的美術繪畫課。課前檢查:這個忘帶材料,這個帶這個沒帶那個,這個材料不見了,這個材料沒有了,這個爸爸媽媽不肯買……結果:作業好差明顯。原因沒材料或沒帶全材料的學生首先在心理方面感受就不好,其次沒東西當然做不出效果。這樣有些學生樂了,有些學生哀了,老師無奈了。
鏡頭二:美術繪畫公開課。上課前課桌上老師已為學生準備了或多或少的美術媒介材料,有些還是非常齊全(全套設備):從畫紙到繪畫工具到參考資料還有的甚至連裱裝作品的框架也弄好了。結果幾乎全班作業效果都非常好。原因材料豐富了,學生用起來得心應手。即使是平常不會畫畫的學生,稍揮動幾筆一裱裝,作業效果也很不錯。這樣“老師苦了,學生笑了”。
兩個鏡頭可見美術課前美術媒介材料的準備是多么的重要。新課程強調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那怎么樣才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呢?假如所有課,老師都像公開課一樣準備,就得練就孫悟空的本領——要能變出很多個自己,還要能變出很多的材料。可想而知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再說,學生在準備媒介材料的過程也是筆者能力提升的過程。筆者們老師干嘛要累了自己還誤了學生呢!筆者認為解決農村美術課堂美術媒介材料匱乏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早了解、早溝通、早準備
學生的媒介材料老師早了解、早溝通、早準備,“早”字當頭為課順利開展做好鋪墊。
早了解:孩子沒帶美術材料來上課,其實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方面: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相當的差,不是丟三落四在家里沒帶,就是使用后不注意材料的保管,像水彩筆、顏料之類的干了就沒用了,或是沒放好找不到了;家長方面:其實農村還是有部分家里經濟狀況不好的,無法滿足孩子對美術各種各樣材料的需要。更有很多家長至今還是不理解藝術教育,認為學習藝術是沒用的,不愿花這個“冤枉錢”。還有些家長是理解藝術,愿意培養孩子也愿為孩子花錢買材料,但在學校附近卻買不到想要的材料。
早溝通:溝通是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潤滑劑,是消除隔膜齊心協力幫助孩子的橋梁和紐帶,有了它,筆者們的工作會更好地開展。學校重視美術教育,學校把美育的重要思想與家長的溝通,提高家長對藝術的認識,鼓勵家長盡可能地為孩子多添置一些基本媒介材料,讓家長和孩子共同關注身邊的美術媒介材料,多給孩子鼓勵和引導。
早準備:培養學生有提前準備的意識,一般老師可以把本學期需要的材料在開學第一課時告之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一些身邊的媒介材料,像樹皮、鵝卵石、雞蛋殼、廢舊衣物、廢舊掛歷等等。具體上課前幾天再讓課代表提醒學生帶材料,避免時間不夠而無法準備齊全。
美術課堂中養成好習慣:美術課前(課間)能事先準備好材料等待老師過來,發現忘帶及時向其他班級借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經常忘帶的學生,老師要有一定的懲罰教育。比如,可以讓學生站在邊上看同學們在那里快樂地操作。課堂中讓學生養成使用工具材料后放回原處的好習慣。有些容易變干的材料注重保管,像水彩筆、水彩顏料、水粉顏料、記號筆之類的要求用好之后馬上蓋好蓋子。課后注意整理安排好自己的工具材料。習慣成自然后,美術媒介材料的使用率會高很多。
注重合作組的精神,鼓勵合作組在不合作的時候也要互相幫助,組內成員萬一沒帶材料能互相借用,有團結友愛的精神。
二、資源利用,低碳環保
1.廢舊物品再利用。
紙品包裝盒:紙盒(牛奶、果汁等飲料外包裝大盒,吃完后的小盒、各類其他食品包裝盒、喜糖盒、鞋盒、襯衫盒、牙膏盒、肥皂盒、藥品盒等)、廢舊報紙、舊掛歷紙、一次性紙杯、紙質手提袋等。
瓶瓶罐罐:塑料瓶類(各類牛奶、飲料瓶為主)、易拉罐類、玻璃瓶類(保健品、酒瓶、罐頭、調味醬、蜂蜜等包裝瓶)。
紡織纖維:廢舊衣物、零碎布料、舊毛線等。
2.自然資源像筆者們夏履的竹子、竹筍、草本、土地、果實、石頭等。
3.特有的資源像個人的興趣收藏(收集的郵票等),筆者們夏履的無紡布,夏履的紙板廠,有些學生家特有的布資源等等。
三、巧用媒材,低碳課堂
向自己的生活要一些材料。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惫P者們要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身邊的美術媒介材料。平時就會對材料進行收集和保存,減少對美術材料的花費。運用身邊的不起眼的媒介材料創造出精彩的美術作品,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使美術課堂變得更為積極自主。
在筆者的引導下,在學生的學習下,美術媒介材料結合課堂巧妙運用的實例。
雕刻:《磚石上的雕刻》課堂上學生才發現自己的陶泥干了,他馬上用自己的橡皮頂替陶泥進行雕刻,其他學生沒陶泥的提前準備了南瓜、胡蘿卜、土豆等。
取景:一生無意間發現自己的紙上有了竹葉的影子,并且發現這影子在紙上的構圖非常好,他借助竹葉影子完成這次課的作業。
涂色:寫生課,一生抓了一把地上的草在紙上磨。他要用草的自然色來上色。
畫紙:《裝飾紋樣》課堂上,學生作業畫在了餐巾紙上,畫在了紙杯上,畫在了不要穿的衣服上。
畫筆:《向齊白石學畫蔬果》課堂上,發現一生用手指在那里畫櫻桃而且效果非常好,時而用餐巾紙擦一擦畫面。走近才發現他的毛筆還浸在水桶里,是全新的還沒去膠。
取材:《在流動的風景線》制作車子里,一生拿來了好多營養快線的瓶蓋,當筆者再次走到他身邊時發現他用了八個蓋子當車輪。
通過對身邊媒介材料的發現,孩子們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了美術,形成了基本的美術素養,學習的興趣更濃了。課前的準備不再是件痛苦的事情。他們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培養了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如今的他們時不時給筆者驚喜,他們已經有了發現美的眼睛。
小小媒介材料引發這么大的效益,使得美術課堂也走上低碳環保之路,為世界環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是筆者對農村小學美術課前媒介材料準備的淺見。
參考文獻:
李建勇.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初步探索與實踐[J].少兒美術,2007(02).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