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琴華
摘 要: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可以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通過恰到好處的練習,激發學習的主動性,理解、鞏固知識,實踐應用所學的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減輕課業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學習效率;優化練習
一、運用遷移規律,優化準備練習
設計在知識的“銜接點”上,為學習鋪路搭橋。數學知識邏輯性、系統性很強,知識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系。知識的“銜接點”就是由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地方。例如,在教學“筆算三位數乘法”時,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兩位數乘法與三位數乘法之間的聯系,通過新舊知識的溝通,總結出計算方法。首先出示題目:413×26=?學生板演后,重點分析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2去乘413,表示20個413,乘得的積就是816個10,所以積的末位“6”要寫在十位上。抓住這一新舊知識的關鍵轉折點,就為下面學習三位數乘法解決百位上的數,乘得的積末位對位問題打下了基礎,學生易于掌握和理解。
二、根據知識要點,優化針對練習
1.運用題組練習,培養解題能力。題組練習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分數乘法解決問題”時,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設計了以下的一組題:
公路長180千米,一輛汽車第一小時行了它的■,第二小時行了它的■。
(1)第一小時行了多少千米?
(2)第二小時行了多少千米?
(3)第一、二小時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4)第二小時比第一小時多行了多少千米?
(5)還剩下多少千米?
(6)已行的比剩下的多多少千米?
這樣的題組,意圖明確,主題集中,可以突出解題規律和解法概念:“求誰,就用單位1的量乘誰的分率。”這樣概念得到強化,規律得以強調,且信息量大,效果好。
2.通過一題多解,促進思維發展。為了培養學生解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思維,可以設計一題多解的題目,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例如,在學習了“正反比例”之后,設計這樣一道題:“甲、乙兩站相距1260千米,一列火車3小時行了180千米,如果速度不變,這列火車從甲站行駛到乙站需要多少小時?”請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
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提出了下面幾種解法:
(1)用歸一法解:1260÷(180÷3)=1260÷60=21(小時)
(2)用倍比法解:3×(1260÷80)=3×7=21(小時)
(3)用比例解:設這列火車從甲站行駛到乙站需要x小時。
1260∶x=180∶3 x=1260×3÷180 x=21(小時)
在反饋中,再讓學生思考、討論,選擇個人認為最好的解法,并說明理由。最后肯定學生的結論,鼓勵學生善于動腦,算法多樣,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把握心理特點,優化鞏固練習
1.根據好勝心理,巧設競賽。兒童好勝心強,愛表現自己,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適時、適度地設計競賽活動,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時,為避免計算形式的單一,設計了一個“攀登高峰”競賽練習。課件展示一座山,山的兩邊分別有幾道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算式,誰能又快又對地解答出來,誰就第一個登上山頂。這樣,使全班學生個個踴躍參加,既調動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又注意了滲透思想教育,學習就像登山一樣,要堅持不懈地攀登,才能達到知識的高峰。
2.根據好奇心理,巧設懸念。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切等心理特點,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后,設計這樣一個懸念:三角形一個內角是30°,截去這個角,剩下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為什么?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180°截去30°,所以剩下圖形的內角和是150°。這個學生的回答馬上遭到一些同學的反對。有個學生回答:因為截去一個角,這個圖形多出了一個角,因此新圖形的內角和是360°,理由是只要在新圖形中添加一條線,就成了兩個三角形。還有一個學生發表新的意見:新圖形的內角和不一定是360°,因為截去一個角,新圖形也可以是一個三角形,它的內角和仍是180°。學生在大膽的想象和討論中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鞏固了新知識。
四、體現數學價值,優化提高練習
1.實踐運用,檢驗效果。數學教學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效果如何,必須在實踐中檢驗,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練習給教室刷石灰怎么計算;又如,在教學“容積”時,拿一塊不規則的石頭,讓學生求出它的體積。這樣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能鞏固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又能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發展。
2.趣味活動,鍛煉能力。在教學中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如,在學習了“元、角、分”之后,組織一次趣味活動,具體的做法是:將學生分成幾組,每4人為一組,輪流任選一人當售貨員,其他人當顧客,以課桌為柜臺,把書包、文具盒、課本、鉛筆、練習本等當作出售物品,讓學生進行買和賣的活動。這樣,讓學生把學到的書本知識應用于數學實際,不僅增添了無窮的樂趣,還培養了實際運用能力。
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目標,優化練習設計,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發展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張桂芳.整式乘法運算的幾何背景圖形及其教學應用[J].數學通報,2013(02).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