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海峰
摘 要:在不斷推進義務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受到廣泛的關注,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以滿足學生學習訴求與創新發展為宗旨,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作文知識、理念整合的有效途徑,從而通過詳實的教學案例賴展示研究過程與成果。為此,該文將從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理念入手,從信息技術的應用中賴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尤其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力上,借助于實際課堂案例教學來提升教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數學 探究式教學 信息技術 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162-02
我國義務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多以被動教學為主,學生在知識的接受與提升上,往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來完成,課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高,尤其是在課堂習題及課后實踐中學生自我意識更不足樂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當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先進的工具與平臺,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主力軍。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科學理念,在學界及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用較多,也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帶來了促進。該文將從探究式教學實施中,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尊重學生、倡導自主學習為出發點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水平。
1 信息技術下的探究式教學特征及學習理論
信息技術獎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交互及檢索技術作為媒介,并從學科應用上以服務教學為目標,以豐富的信息交互為表現來展示知識,便于從直觀性的操作中賴構建信息課堂。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從知識載體上來構建主體與客體間的聯系,從強化知識的運用上來傳遞教學信息,幫助主體更好的感知與理解。探究式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對學生認知的整體感知,并從學生的合作探究實踐中來強化反思與自主,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與深度。在具體實施上,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結合教材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討論,從而在自由表達、質疑、研究與探討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對知識的應用哪里。探究式教學作為充滿活力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與融合,并從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三個環節來達到知識的領會與技能的掌握。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打破傳統教師的主要施教地位,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自我分析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與素質的全面提升;二是注重問題教學,將問題作為深入挖掘教材的有力媒介,以適當的問題、營造相應的情景,病從層層鋪墊與誘導中賴激發興趣;三是注重教學效率的提升,特別是幫助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來解決實際問題,從知識、能力、情感體驗中來解決相應的問題。建構理論講學習環境作為信息知識傳遞的主要平臺,并從教師與學習者交互中來展開教學活動,教師負責課堂環境的引導與問題的構建,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承擔問題的提出與分析,并從自身的實踐探索中解決問題,領會與吸收知識。多元智能理論將思維與認知作為多樣性,并從知識與能力之間,尊重個體智能的差異性,強化對教學實際的應用性,引導學生邏輯認知、空間認知與思維認知的綜合提升,也是當前信息技術為載體下的探究式教學環境構建的主要理論依據。
2 信息技術下探究式教學的原則
自我學習與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是探究式教學的關鍵,也是課堂教學模式革新的重點。由于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上還存在不足,多數學生習慣于翻答案或請教別人,缺乏相應的自我思考與自主性。因此,在信息技術載體下開展探究式教學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原則,學生是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動者,其主體地位是要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傳統教育忽視學生的自主性,而信息技術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就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上,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營造教學氛圍,確保學生的傾情投入。二是要以問題為導向,問題是探究式課堂的主要線索,也是貫穿課堂教學的有力動因,將問題作為激發學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思想動力,在解決問題中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如對于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從思考環節來設置沖突,幫助學生反思,并從探究中來掌握相應的能力。如在七年級數學《課題學習,從數據談節水》一節中,可以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從水資源管理的圖表中來認識統計方法,既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還能夠從中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開展信息活動,培養利用數學思想來觀察生活的方法。另外在知識面的拓展上,要結合教材、剛要及課堂教學的局限,能夠從知識素材的拓展上,引入網絡課程,幫助學生從中激發興趣。如在九年級數學《探索二次函數的性質》一節,結合網絡課堂,讓學生從二次函數的圖像上來認識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特點。在跨學科問題的搭建上,傳統教學思維僅限于學科知識內部,忽視了學科間的知識共性,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自由性。如在八年級數學《鏡子、倒影與軸對稱變換》中,對于鏡面反射屬于物理學知識,軸對稱概念屬于數學知識,兩者在知識共性上實現了平面圖形到空間圖形的轉換,從而掙脫了傳統學科體系的限制,將知識點與課堂進行了有力的拓展。三是注重對合作學習的應用,傳統課堂教學依賴于教師的講授,而信息技術下,將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之間進行合作與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溝通,師生之間可以交流,而這種多向交流合作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靈感與啟發,幫助學生更為全面的去審視問題。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觀察力,特別是從數學問題的求解與探討中,將學生的真實情愫與認知實際進行客觀評價,激發學生突破自身學習屏障。四是注重課堂的自由性原則,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鼓勵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的有效方式,尊重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探究,并允許學生專注自己的表演,也就是所說的權利下放,要增強課堂教學的張弛度,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從思維內涵中自由開放的思考與分析問題。
3 信息技術下的探究式課堂教學對策研究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對于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施,主要從以下幾點來著手:一是過程探究的運用。過程探究就是讓學生從數學知識的認知中,結合自身的理解來主動探究知識的奧秘。在課堂設置上,信息技術將發揮其積極作用。如利用信息技術的形象性和直觀性,將教學內容進行變換,借助于教學軟件來完成動態演示,從而實現圖文并茂的豐富課堂,吸引學生更好的投入到知識世界中。另外在學習態度上,傳統的數學教學局限于一般數學工具,在教學策略上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師生間的交互也未受到重視。而在多媒體輔助下,利用教學軟件來實現知識的動靜結合,如在《一次函數圖像及性質》學習中,將“k”值作為動態展示的焦點,利用一次函數圖像軟件來實現大屏幕演示,讓學生從中理解坐標系的關系,對各象限及一次函數的變換進行動態學習,從歸納與總結中來思考“兩個函數圖像有怎樣的位置關系”。又如在《點和圓相關的位置關系》學習中,對于點與圓的位置關系、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等知識點的探究上,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軟件技術,將點、圓進行動態演示,從位置的變換中來認識關鍵點d、r的數量變化,由此豐富了數學知識課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興趣。二是實驗探究的應用,數學實驗是在教師搭建的問題情境中來進行的,信息技術作為數學知識模擬與仿真的工具,可以在高度互動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數學實驗是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展示與學習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上,更需要從相關知識點的關聯上來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如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模擬中,將拼圖實驗作為學生動手操作的突破點,利用軟件來從試驗平臺選擇需要的圖形,并進行自主的旋轉、拼接,使其滿足相應的要求。三是協作探究的應用。協作是實現學生互進的有力手段,也是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知識共享的途徑。在數學知識點的協作中,學生與學習載體、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充分互動,病從系統及時評價中來總結教學互動效果。如利用數據庫技術制作統計系統,對學生在電子試題的解答中進行分類與總結,了解學生的不足與知識薄弱點,并為后期的知識點教學進行科學調整。四是創新探究的運用,初中階段的學生求知欲強,自身好動活潑的性格是提升創新精神的關鍵。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創新平臺,讓學生從自身的動手實踐中來張揚個性,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激發創新思維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4 結語
信息技術作為當前創新教學的有力手段,在實現課程資料整理與研究方案制定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需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并非是課堂教學的全部,在應用中要結合知識需要,從教學實踐對比與課程側重點上進行靈活取舍,避免喧賓奪主。因此,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施,更要從課堂問題的科學構建上,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能夠轉變思維,積極探索。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更應該從學科知識的交流與學習中,不斷強化知識、理念的理解,與時俱進,提升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黃景峰.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3):127.
[2] 陳銀.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有效性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84.
[3] 趙海濱.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