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秀 張海波 陳紅梅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發展以及農村建設越來越快,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由于種種原因,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財政經費投入足,教師專業性較低,家庭教育功能弱化,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我國出臺了新農村建設的新政策,加強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提升了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強化了家庭教育功能,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中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 留守兒童 學前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166-02
1 農村留守兒童的界定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城市化和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隨之在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隨著涌入城市打工的農民數量的增多,留守兒童這一群體越來越龐大,而且形成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家鄉,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年齡在14歲以下的孩子。[1]農村學前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留在農村家鄉由其他監護人照顧,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0~6歲的兒童。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少應有的呵護和關愛,再加上農村現有條件的限制以及教育觀念的落后等原因,學前教育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這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2 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2.1 政府經費投入不足,幼教機構匱乏
據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調查報告顯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其中,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規模快速膨脹,達2342萬,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占38.37%,比2005年增加了757萬,增幅達47.73%。這說明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結構發生了變化,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所占比例在不斷增長,這也就要求應該相應地增加農村學前教育的投入,加強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以及管理。但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的落后,家庭教育觀念也比較陳舊,不重視學前教育工作,甚至認為兒童進入幼兒園也無非就是進行看護或學習一些拼音、識字、算術等簡單的知識,因而他們更愿意選擇在家進行看護。而農村地區由于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與限制,加之長期以來的陳舊觀念束縛,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工作也不夠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的資金投入也是少之又少,既缺少專項基金的投入,也缺少對學前教育工作的專門管理。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幼兒園的數量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適齡兒童入園的需求,部分地區平均一個村只有一個幼兒園,在偏遠落后的地區甚至連這個條件也達不到。由于缺少政策和經費的支持,農村的幼兒園大部分都是私立園或家庭作坊式的幼兒園,基礎設施比較簡陋,無法滿足兒童生活和身心發展的需要,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2.2 教師專業水平低,教養功能難以發揮
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專業水平低。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生活條件艱苦,加之大部分農村幼兒教師沒有編制,經濟待遇較差,工作環境不理想,所以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不愿意選擇到農村去任教。農村幼兒教師絕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習和培養,大部分是高中以下學歷,也很少有教師資格證書,這與我國國家規定的標準相去甚遠。這些教師在任教前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的學習和培養,即使在任職中接受過系統的幼兒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培訓的教師也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這就導致了教師的整體專業水平較低,不能很好地勝似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他們缺少科學的學前教育理念,不懂得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更不了解留守兒童特殊的心理需求,他們不僅僅需要成人的看護和知識上的學習,他們更需要得到一種情感的滿足,更需要有一個可以讓他們信任安全的心理環境。
2.3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兒童易出現心理問題
家庭是兒童生活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教育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在學前教育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其它教育形式不能取代的。兒童早期的生活及情感經驗對其日后良好人格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學前期的兒童,特別是3~6歲的兒童正處于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的敏感期和關鍵期,他們的自我意識剛剛萌發,還處在不斷形成和發展之中,但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都比較弱,更需要父母給予更多地關愛和支持。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和父母分離,造成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使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難以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由于父愛與母愛的長期缺失,導致親子關系比較疏遠,使得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親情意識比較淡薄,家庭歸屬感也比較弱,這大大影響了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而農村中的留守兒童大多和祖輩生活在一起,這些祖輩一方面特別溺愛孩子;一方面又由于思想的保守陳舊,不愿意授受新的事物,對兒童的好奇好動盲目加以約束和限制,這在無形中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造成了沖突和矛盾。由于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使得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表現為性格內向、膽小退縮、自卑封閉、不愿意與同伴交往等。
3 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的對策建議
3.1 擴大學前教育投入,增加幼兒園數量
目前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增長速度方面都顯著增加,這一部分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非常突出,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雖然學前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但當地政府各部門應該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考慮到這部分兒童的教育需求,通過經費及政策的支持等措施鼓勵民辦幼兒園的建設,以提高學前兒童的入園率,滿足農村留守兒童入園接受正規教育的現實需求。經濟發達地區的政府部門應該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專項基金,其中應預留一部分用于學前教育投入,在增加幼兒園數量的同時完善其基礎設施投入,優化幼兒園的環境建設。經濟欠發達地方可以由政府牽頭,引導企業、個人參與農村幼教機構的建設,鼓勵和引導當地農村中經濟條件好、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創辦幼兒園,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同時為創辦幼兒園的村民提供業務咨詢和指導,并進行必要的培訓。
3.2 立足農村實際,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
要想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師資力量不足,師資水平低下的問題。針對目前農村幼兒教師的現狀,應著手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一是吸引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政府要出臺相應政策,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教學環境,從而吸引他們自愿到農村任教。二是定向培養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由當地政府和學生簽訂定向培養合同,提供學生在學習期間的相關費用,鼓勵學生畢業后回到村里任教。三是對于在職教師進行各種形式的培訓。要立足于農村現有的條件,拓寬培訓渠道,既要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培訓,幫助幼兒教師樹立科學的學前教育理念,了解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及規律;又要進行實踐教學能力的指導和培訓,幫助幼兒教師掌握幼兒的學習特點,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四是實行幼兒教師的“雙向流動”。鼓勵城鎮幼兒園“送教下鄉”,把優秀教師派到農村任教半年到一年,帶動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促進農村教師的成長;農村幼兒園同時也要選派優秀教師到城鎮幼兒園進行觀摩學習,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帶回村里,與其他農村幼兒教師進行交流和分享。
3.3 強化家庭教育功能,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問題留守兒童出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恢復家庭教育的功能。一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多種媒體宣傳留守兒童的正確教育方法,引導被委托監護人以正確的方式教育留守兒童。二是在勞務輸入大省積極宣傳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責任,使外出務工人員明確自己的法律義務,督促其通過各種途徑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增進與兒童的親情關系。三是當地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定期舉辦“家長講座”,向被委托監護人宣傳先進的育兒知識,讓他們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并能運用相關案例為他們提供指導和幫助。四是村委會應該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定期了解這部分兒童的生活發展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特別是在節日期間,更要通過贈送小禮物、進行集體游戲等方式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讓他們體會到大家庭的溫暖。
4 結語
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提升,農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在城市打工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多,使得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也越來越龐大,而農村的教育觀念比較陳舊,教育設施比較落后,因而留守兒童難以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這也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長,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
參考文獻
[1] 吳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
[2] 劉妍.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2(10):18-20.
[3] 何瑞菲.社會學視野下的留守兒童學前教育研究——留守兒童與文化競爭力培養[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39-41.
[4] 聶鵬.農村留守兒童多元化教育體系建設芻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45-47.
[5] 李欖,沕燦,何應龍.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問題的公共管理分析——以湖北省蘄春縣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