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兵
摘 要: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新觀念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發展”,但是這也不能證明“贊賞”就是教育的行為準則。教育懲罰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適當地進行教育懲罰是十分重要的。對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合理懲罰進行了相關探討,旨在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政治;處罰;適度
教育處罰是對學生思想行為不端正的一種約束或否定性評定,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正確,并且使用一定的方法進行自我約束,阻止類似錯誤的出現和加重,從而實現人性的完美。因為對于新課改觀念的內容和教育處罰的實質沒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在懲罰實行的過程中有不正確的行為,使得“濫用懲罰”和“談罰色變”的情況經常出現,不利于思想的和諧統一,也不利于教育活動的有序進行。
一、差異性
在進行教育處罰的時候,老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的不同,區別對待不同的學生。教育處罰的差別措施,不僅要考慮情景和心理的差距,在進行教育懲罰時,要區別對待不同的學生。個體因為生活氛圍的不同,出現了能力、氣質、個性等方面的差異。老師在進行教育懲罰的時候要充分認識學生,根據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比如,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老師不能只看到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品行上的錯誤。對于性格開朗的學生,老師可以當面指出學生的錯誤。對于性格敏感的學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粗暴。個體的心理是不斷變化的,每個年齡階層都有和其他年齡階段不同的心理特征。老師可以依據學生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征進行操作。比如,心理學家皮亞杰研究發現:兒童因為年齡的增加,在懲罰方式上都是從抵罪性懲罰向回敬性懲罰轉變。對于具有欺負傾向的學生,老師的批評也是一種抵罪性的處罰,別的學生不和他進行交流,就是回敬性的懲罰。老師在教育的過程要對學生懲罰觀念的變化多加注意,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減少抵罪性處罰,增加回敬性處罰。并且,老師可以依照不同的情景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懲罰的選擇和力度要根據情景的不同進行適當的選擇。比如,讓口才不好的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演講,對于他可能是懲罰,但是對于喜愛演講的學生來說可能就不是。還有,有的學生為了獲得別人的注意,故意違反紀律,老師進行教育的時候,不能在此過分糾纏。但是,如果老師勇敢地表揚認真聽講的學生,那么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懲罰。這樣不但對學生進行了教育,還不會因為教育學生而耽誤了教學的進程。
二、統一性
老師對學生教育處罰的方法和目的相統一。教育處罰的方法具有教育的目的,對學生進行處罰不是最終的目的,教育處罰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改過向善,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如果老師的教育方式和目的不統一,就會讓教育懲罰喪失力量。例如,有的老師在教育犯錯誤的學生時,不問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就進行批評,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就會受到影
響,嚴重的還會造成學生反抗的心理。所以,如果利用這樣的方式懲罰學生,根本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懲罰還要做到老師和學生家長教育影響的和諧統一。在學校,老師要相互合作,對學生的問題要堅持一致的態度。教育者之間也要相互交流,加強認識,相互合作,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只有在學校和家庭之間相互團結,才能發揮教育懲罰的作用。如果學生犯錯了,教育者之間的態度也不相同,甚至在學生的面前相互爭論,長此以往,學生也會變得不明道理,不明是非。
三、嚴密性
進行教育懲罰的嚴密性措施,不但需要老師嚴格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還需要立法部門出臺相關法律,實現權責分明。懲罰制度要考慮多種因素,使得語言更加嚴謹統一。管理學界有個說法“熱爐法規”,主張建立完善的懲罰制度來維護組織的有序運行。教育懲罰的嚴密性能夠讓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懲罰,從而實現教育懲罰的目的。在班級管理中,老師可以使用全班的力量,建立師生認同的行為準則。在這個準則中,要仔細周全,考慮到目的、情景、結果、處理方法等多個方面,使得規則更加統一。老師要向學生講明其中的行為準則以及違反的后果。學生如出現錯誤,老師要及時進行處理,以便規則更加嚴謹縝密。
教育懲罰需要老師根據國家法律,合法行使教育的權力。我國根據教育處罰的有關條件比較模糊,使得教育處罰的難度大大增加。教育處罰的隨意性較大,模式和程度也根據個人喜好或心情進行判斷,使得體罰事件層出不窮。所以,教育懲罰需要建立明確的法律法規。教育懲罰的嚴密性要建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中。切不可以懲罰為手段,妨害學生身心健康,弄巧成拙,影響其健康發展。
四、適度性
教育處罰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不能侮辱學生,惡意報復。在《顏氏家訓》對教育懲罰的觀點是“威嚴有慈”。《論語·述而》中,孔子的弟子說孔子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溫而厲”是指孔子在對待學生的時候,態度溫和,但是有時也十分嚴厲。我國的學者認為,教育處罰是在嚴厲中包含溫暖,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老師處罰不適當,會讓學生的積極性減弱,產生負面情感和攻擊力,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對學生進行粗魯的懲罰,不但不能處理問題,還會大大地增加學生的負擔,讓學生產生焦慮的情緒。所以,老師對學生的處罰要適度,要經過認真的思考,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
不進行處罰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老師有義務進行創造,有效地運用處罰,使得處罰得當,而且方式也要靈活多變。適度的懲罰才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王德才.關于教學懲罰的理性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