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娟
摘 要: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師生對話活動,對話式教學的基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在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中,學生不再是受到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者,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地思考和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對話式教學;實踐研究
在“新課標”要求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已經一改傳統的老師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很多老師越來越重視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實施了“對話式教學”,不但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更改善了教學“軟環境”,提升了教學質量。
一、在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中,學生不再是受到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者,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的思考和學習
在上加減法運算意義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采用故事教學的方式,將教學內容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中,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講述,既有故事情節,又不會失去教學要點,這樣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教學目的。老師可以先講一個趣味性小故事:從前有個山里的人養了一群羊,每天必須要給這些羊分些草作為食物,在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五堆草,接著告訴學生這些草可以讓每只羊都吃到,試問一下一共有多少只羊?學生對著黑板就可以回答道有五只羊,然后老師接著追問道,如果這些草只給一只羊吃,他早晨吃了二堆草,晚上還剩下幾堆草?接著學生在心里考慮了之后就會回答道還剩下三堆草,然后老師繼續講故事道:雖然這只羊每天可以吃五堆草,但是時間長了他就有點兒厭倦了,開始發脾氣了,這時候牧羊人也不著急,對這只羊說:“以后你每一天早晨可以多吃一堆草,但是晚上要少吃一點。”這只羊立刻就高興得上竄下跳,而牧羊人卻得意地笑了,講到這里時,老師可以進行總結和提問:為什么牧羊人會得意得笑呢,這只羊真的是比以前吃到了更多的草嗎?學生立刻開始思考,通過討論得到結果后,就會被這只羊遲鈍的思維逗樂了,課堂氣氛瞬時就會得到活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大大提高。這種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講述教學知識的情景教學方法,極大地滿足了小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使學生對加減法運算的意義有了實際的了解,使教學目的得以實現。
二、在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課堂游戲
以此喚起學生對數學概念和數學問題的思考意識,以使學生在理解數學實際意義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買文具》這一課時,老師可以暫且不照本宣科地講授教學知識,而是要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融入課堂游戲中,使學生共同參與游戲。在教學游戲進行之前,老師首先賦予學生消費者和售貨員的兩個角色,讓學生扮演實際生活中的購買和消費過程,使學生能夠尋找到自己手上的錢所能購買的物品,進而加深學生對一元錢購買能力的理解。最后在游戲結束之時,授課老師可以總結和引導學生講述在游戲過程中的心得體會,通過這種游戲教學方式,不但使學生切實了解到一元錢的價值,而且也達到增強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因此,老師在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與學生進行情緒交換,注重自己的語氣和聲調,動作既要有分寸也要不失風趣感,使學生感覺不到上課的拘束。
總之,老師在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充分與學生進行情緒交換,增強教師的感染力,在向小學生提出要求時,使學生能夠感到善意和親切,這樣老師提出的要求也就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并且成為推動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盡量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和學生站在一起,共同解決數學問題,建立有愛的師生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