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濤+彭貝妮
【摘要】詞匯是—切語言技能的基礎,是語言系統賴以存在的支柱。對于學習外語的人來說,詞匯知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是基于圖式理論的英語詞匯研究,以圖式理論為出發點,通過其與英語詞匯教學的結合,分析基于圖式理論的詞匯教學對詞匯學習策略的影響,探索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圖式理論 詞匯教學 詞匯學習
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研究越來越關注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思維能力,我們在詞匯習得的研究中擁有了一種新的思維視角,將圖式理論應用到英語詞匯習得研究中。許多學者開始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分析詞匯習得問題,認為語言是人類認知的結果,將詞匯知識與認知過程聯系起來,以認知為基礎,探索學習者獲取詞匯知識能力的發展過程。從認知的視角探討語言中的詞匯和語義變化機制以及詞匯習得的認知過程,是研究詞匯習得另一新的途徑,也能更好地深化對已學詞匯知識的理解。因此,詞匯知識的習得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本文通過分析認知語言學與詞匯習得關系,運用認知圖式理論來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英語詞匯的認知過程,力圖探明英語學習者是如何基于認知圖式來習得詞匯的,解釋在詞匯學習中學習者母語概念知識對英語詞匯習得的影響,尋求促進學習者對英語詞匯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習得因素,克服母語的負遷移,以提高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效益和語言運用的能力。
一、圖式及圖式理論
圖式(Schema)一詞來自希臘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哲學和心理學著作中。它是指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征和貯存方式;它是蘊含于人們頭腦當中關于普遍事件、課題以及情境等的一般知識結構。1781年,康德把圖式看作是存留于人們自身心靈底處的一種技巧,屬于先驗的范疇。隨后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大量實驗表明,圖式實質為一種中介,基于這一中介,人們可以實現從具體經驗到抽象概念的升華,是人們頭腦內部的一種動態可變的認知結構。1932 年,德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將圖式概念用于講述和追憶故事。他得出結論:記憶不是復制,而是根據大腦中已有的圖式重構將要記憶的內容,即改變新認識的事物使其與已有的圖式融合的過程。現代認知心理學家魯默哈特認為,人們所有的已有知識在個體大腦中經過一系列的分析推理內化形成了一定的組塊,這種組塊就是圖式。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圖式是一種認知結構,它對各種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進行表征,并同時影響著個體大腦對相關信息的加工。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是關于圖式研究的理論,是基于上述康德的認識理論,皮亞杰和巴特利特的認知心理學理論,以及魯默哈特的各種實驗完善而來的理論。1983 年,Carrel 和Eisterhold 將圖式理論定義為“有關背景知識在語言理解中作用的學說”。圖式理論認為,人們在認識感知外界的信息時都要調動激活頭腦中的已有圖式,利用這些先存于頭腦中的圖式對外界范疇進行分析、推理、預測、組織、吸收。
二、圖式理論在詞匯習得過程中的應用
根據圖式理論,在詞匯習得的過程中,正在來臨的視覺或聽覺信息會激活學習者大腦中的圖式,然后這些圖式在原有知識或經歷的指導之下有助于學習者記憶生詞。學習策略是有意識或潛a意識的,它們代表了學習者有意的學習(Rod Ellis,1999)。詞匯學習中的單詞聯想(Word Association) 記憶策略就是圖式理論的運用,聯想記憶就是指新詞的語音、語素、語義等特征,使學習者聯想到其他學過的單詞,或者說處于同一概念域或者相關概念域之內的比較容易被激活的單詞,或在心理詞匯即單詞圖式的網絡中找到同類或者相似的詞進行記憶,從而記住新詞的過程。基于認知圖式理論的詞匯習得策略有如下幾種。
1.語義聯想。在使用詞匯時,搜索不到所用的詞,就是因為在詞與詞之間還沒有建立起有意義的語義聯系。素緒爾的學生Bally(巴利) 提出了“ 語義聯想(Semantic Association)”的觀點,如提到student人們在心理上首先會聯想到teacher,classmate,classroom,school,…book,還會聯想到math,language,…subject 進而還會聯想到read,study,test,…exam 以及intelligent,good,bad 等詞項。20世紀30 年代,德國語言學家J.Trier 提出了語言詞匯結構的語義場(Semantic Field Theory)理論,認為很多詞在同一概念的支配下結合在一起便可構成一個語義場。同處在一個語義場中的詞他們在語義上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apple,pear,peach,apricot,date,mango,pineapple,orange,lemon等構成了fruit的語義場。上述列出的有關詞項便處于同一個語義場中,從認知學的角度講,這些同處于一個語義場中的詞語就容易被激活,在使用時共現的可能性較大。這一理論對于詞匯習得起著重要指導作用,學習者可以利用單詞間的同義關系、反義關系、上下義關系來進行聯想記憶。在詞匯學習過程中通過這些關系將所學詞匯分門別類,觸類旁通,以便記得更多更牢。首先是由某一個詞聯想到與其詞義相近的舊詞,如學習merry 時,引導學生回憶相近的詞 happy 、nice 等。其次是某一個詞聯想到與其詞義相反的舊詞,如學習employ 時,回想其反義詞fire。第三種是由某一個詞聯想到與其同類的詞,如學習geography 時,聯系history,chemistry,biology,mathematics,Chinese,English,P.E,physics。第四種,以某一個詞為中心聯想到與其相關的所有的舊詞,形成一個大的語義場。如由body 可聯想到身體的各部位及動作、想到人的穿著、活動、各種修飾詞等等。這種語義聯想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對所學單詞進行歸類記憶,豐富詞匯。
2.利用易懂的高頻常用詞解釋生詞。圖式的激活就是學習者通過所接受的某些信息去判斷該信息可能涉及的內容,并同時從儲存的圖式中提取可能適合的相關背景知識以供理解之用。這就啟示我們在詞匯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利用各“接點”之間的不同組合關系,尤其是詞匯中被頻繁使用的高頻詞之間的內在關系,由于被長期使用,在語言習得者的大腦中它們是最容易被激活的“接點”。并通過各“接點”之間的不同組合達到重組,形成詞塊,提高記憶的容量和效率,從而形成一個橫向和縱向的立體語義網絡,使語義在大腦中呈現出多樣性。它們都是語義網絡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激活的接點,在生詞釋義過程中,利用高頻常用詞,這將必然有利于加速詞匯的提取激活的速度,從而使常用詞與生詞之間形成詞塊,這樣做的原因無非是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并達到詞匯在大腦中縱向擴張的效果。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在大學生已經非常熟悉即存儲已久的常用詞的基礎上,用這些易懂的高頻常用詞解釋生詞。
3.激活“前后綴”記憶。英語詞匯中有很多前綴和后綴是記憶相關單詞的有效依據。教師在講解詞匯時,要突出構詞方法和記憶方法的規律性和系統性。教師可以依據構詞法幫助學生識記一些常用的詞根、詞綴。例如 un-,in-,im-,de-,dis-,ab-,il-,ir-,mis-,mal- 等常見否定前綴,還有in-/ex-,pre-/post-,anti-/pro-,under-/over-,super-/sub-,等常見反義前綴。只有建立足夠的語言圖式,學生才能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解碼,做到準確而快速的識記單詞。再如:“patho-”表示“病”.“pharma-"表示“藥”,“一ology”表示“…學”等。這些詞綴有些是醫學英語中專有的,有些則是日常英語中也經常使用的。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常用單詞,在掌握基礎英語的同時,醫學英語中的新名詞能夠被有規律性地識記。此外,英語學習中經常遇到很長、很難識記和讀寫的單詞,容易讓學生形成畏懼感。對于這種單詞,要采取拆分講解的方法。如:“acupuncture”是由“acu 一”和“puncture”兩部分構成的。“acu一”與針有關,“puncture”與刺有關。因此“acupuncture”的意思就是針刺、針術。加之,該單詞與學生的專業有密切聯系,更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4.建立詞匯文化背景圖式。文化圖式是圖式理論的組成部分之一,囊括了教育背景、個人經歷、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諸多因素在內。將文化圖式用于指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能夠有效地促進詞匯教學與文化相結合。然而,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一直處于從屬地位,僅僅停留在讀音、拼寫、詞形變化、字面意義等表面層次,對詞匯的文化背景知識缺乏重視和講解,以致文化圖式沒有在詞匯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也影響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介紹一些文化和背景知識,利用文化圖式幫助學生建立新圖式。例如,教授peacock這個詞完全可以啟發學生設想這種動物的特點,如外表美麗、象征吉祥等。那么用這個詞形容一個人的品質會是什么樣的呢? 如: She behaves like a peacock ( 她表現得像孔雀一樣驕傲。) 很多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本土文化認為這是在褒獎一個人。而實際上peacock通常含有驕傲自滿、得意炫耀的意思。不同的生活習俗和價值觀,會造成在詞匯理解上的差異。例如講解 diamond cut diamond 是“ 棋逢對手”,而和“鉆石” 無關;like cures like 是“以毒攻毒 ”而與喜歡無關。如果脫離文化背景,對上述詞匯的理解難免出現偏差和謬誤。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一定不要忽略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要幫助激活學生頭腦中已經儲存的知識結構,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然后融合到他們已有的圖式中產生新圖式。
三、結論
總之,基于圖式理論的詞匯教學方法的確對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有積極影響,使得學生記憶單詞的效率大大提高,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某些認知策略的使用效率。例如,聯想法,分類法,猜測詞義法和語境法。研究還發現了促進和阻礙學生詞匯學習策略變化的主要因素。促進因素包括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在基于圖示理論的詞匯指導方法下詞匯記憶效率的提高;阻礙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習慣,詞匯學習策略的執行難度等。這些發現給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提供了幾點教學啟示:
1.詞匯學習策略指導的確對學生詞匯學習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幫助學生優化他們的個人詞匯學習策略。
2.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己的背景知識系統,培養他們的預想能力以激活他們頭腦中原有的圖式。
3.鼓勵學生把詞匯運用到語境之中,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以便找出適合自己的詞匯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詞匯學習。
參考文獻:
[1]Clark,H.H.&E.V.Clark.Psychology and Language.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INC.1977.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London :Longman.1985.
[3]桂詩春.英語詞匯學習面面觀——答客問[J].外語界,2006 (1):57-60.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5:80-81.
[5]駱涵.二語詞匯習得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2008(3):46-50.
[6]梁曉波.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項目名稱】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jyte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