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蕓
【關鍵詞】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養成教育;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8—0037—01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也明顯加快,大量的人口從農村涌向城市。他們攜帶家人來到城市,對城市經濟建設與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外來務工人員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識、道德觀念普遍缺失,造成了他們的孩子常常也自由散漫、難以約束,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對于這些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播撒關愛,潤物無聲
要想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活動,讓這些孩子與本地教師心心相印,用教師發自內心的愛去溫暖他們、感化他們,只有這樣,才能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真心接受教師和學校的教誨。
1.日常抓衛生,塑造新市民。要縮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孩子的距離感,讓他們真正融入學校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最為關鍵。作為班主任,應該經常在晨會、班會課上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宣傳衛生小知識,提醒他們勤洗澡、勤理發、勤換衣服、勤剪指甲,并通過召開家長會、家校通聯系平臺等方式向外來務工人員講解注意孩子衛生的重要性。讓老師的宣傳,促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衛生狀況地改善。只要本地孩子開始接納他們,愿意與他們一起做游戲,一起玩耍,他們就不會再自卑偏激,不會再倔強好斗,這時,老師再去講授校規校紀、個人行為規范等等,自然就容易進入他們的心田。
2.過節遞溫情,暖化新市民?!蔼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何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過好每一個溫馨的傳統節日,也是每一個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責任。為此,學校應通過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能夠與本地學生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共同快樂成長,讓他們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每個孩子都是有感恩之心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不例外,只要學校的溫暖適時到位,就能激發他們回報老師、回報學校、回報社會的感情,這時他們自然會積極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改掉身上的不良行為習慣,以適應這個給予他們溫暖和幸福的“大家庭”。
3.日常送所需,愛滿新市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家長平日里工作較忙,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這時,學校應關注這些孩子的日常所需,將其納入學校的常規管理工作范疇。例如,集體理發、集體洗澡、贈送干凈的衣物……雖然事小,但是愛能充滿每個孩子的心靈,教育的感懷效果將是巨大的。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會用自己的行動,為班級爭光,為學校爭光。
二、陶冶性情,催苗勃發
枯燥的說教永遠比不上生動活潑的實踐活動,這一條適用于所有的孩子。要想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養成更多正確科學的行為習慣,品味到更多因正確科學的行為習慣而帶來的快樂,就必須舉行一些童趣十足又飽含深意的實踐活動,讓孩子親眼驗證,親手觸摸,感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他們不斷改善自己的行為習慣。
1.豐富課余生活,遠離陋習侵擾。與本地孩子不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生活條件一般較差,租住的房子缺少活動空間,沒有電視、電腦,甚至連基本的書籍報刊都很少。因此,孩子們回到家中,就容易結伴外出,加上精神上的空虛,非常容易染上各種不良嗜好,成為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的俘虜。為此,學校要豐富這些孩子的課余生活,將他們的心留在學校,將他們的興趣引向正途。要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在課余時間開設閱讀、書法、音樂、朗誦等課外興趣小組,增強孩子們的視聽感受,蕩滌孩子們的心靈,在和孩子們的接觸交流中,鞏固課堂上的教學成果,讓孩子們構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園,遠離所有的生活陋習。
2.走進社會課堂,認識犯罪危害。如果一直是照本宣科的講授,孩子們對不良行為習慣的理解,永遠只會停留在表面。他們沒有辦法理解不良行為習慣的危害,更不會清楚這種危害最終會使自己接受到怎樣的懲罰。為此,學校可以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參觀少管所、拘留所,聆聽指導員、老師們的講解,讓孩子們明白惡雖小,同樣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從而督促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當他們真正認識到了不良行為習慣的危害和犯罪后應受的懲罰,他們就會更加主動地接受學校以及老師的教育,徹底改掉自身的不良行為習慣。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