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跟生
【關鍵詞】 中職語文;分層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075—01
分層教學,是指針對學生知識、能力和學習需求的不同而分群體選擇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中職語文實行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近年來,由于職校生源明顯短缺,學生綜合素質急劇下降,給教學工作帶來許多困難,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難以確定教學的起點,兼顧不及,就會使好學生沒有學好,后進學生沒有學會,既影響了其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影響了學生繼續升學深造和畢業后就業的競爭能力。職業教育的現狀迫使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實施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有區別、分層次地進行教學,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
二、中職語文實行分層教學策略
1.立足學生,因材施教。隨著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中職生生源狀況十分復雜,文化素質也參差不齊。于是在同一個班級里,就會出現高分和低分并存的現象。因此,中職學校語文實施分層次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對待不同專業的語文教學就要注意其專業特點,不能以單一的教學方法和同等教學內容,以同一種衡量標準來進行教學活動。本人在教學中將學前教育專業作為語文基礎較好的一層,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作為中間一層,機械類和數控類專業作為語文基礎稍差的一層。同一專業同一班級的學生,其能力水平也有差別,因此本人又將語文基礎較好、學習目的明確的學生分作A層;語文基礎相對薄弱但有信心的學生分作B層;語文基礎差、學習興趣不濃的學生分為C層。這樣將不同專業和同班學生分層,按照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環境,借此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及其語文綜合素質。
2.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訓練內容要有所不同。例如,學前教育專業注意與大專考試內容接軌,注重拓寬知識面,全面加強聽說讀寫能力訓練;旅游服務專業以知識性為主,突出風土人情及旅游特點;機械類專業要加強一般的聽說訓練。低層次學生只要求完成基礎題,中層次學生還需要完成加深題,高層次學生又加進了拓寬題。以文言文學習為例,低層次學生只要求會讀、熟記一些名言佳句,粗知大意即可;中層次學生在上述基礎上還要能流暢朗讀,能準確了解一些重點詞句的含義;高層次學生則要求能讀會譯能理解,并且能舉一反三。
3.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各層次的學生積極思考,各抒己見。因此講授一篇課文時,問題的設計應遵循由具體到抽象,逐層深入的原則,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把握問題,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比如,第一個層面,指導學生看書,初讀感知,讓學生思考課文寫了什么。第二個層面,細讀課文,讓學生探究課文是怎樣寫的,語言是怎樣組織、表達的。這個層面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低層次學生依據教材,認真思考也能有所悟,而中高層次的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又得到了激發。第三層面,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課文為什么要這樣寫,以及有什么作用。由于有了上面循序漸進的鋪墊,中低層次的學生對這類問題或多或少都能有所理解,而高層次學生通過思考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學設計有層次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先決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他們都有所思、有所悟,避免出現低層次學生上課無所事事的現象。
4.作業設置上注意分層安排。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對課堂所學內容的接受能力也有不同。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必須采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品嘗屬于自己的“果子”。如在教學中,可把作業設計成三種類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選擇。 A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想象、理解、運用,B題型再低一個層次,而C題型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
甘肅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中職語文分層次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4]GHB1452
編輯:劉於誠